有一件事让罗韬特别难忘:2019年疫情暴发 , 武汉封城 。 解禁后 , 这座城的第一个航班是武汉飞三亚 。 得到消息后 , 罗韬和小伙伴们便周密安排起来:一定要拍到解禁后第一架飞机离开天河机场、落地三亚的瞬间 。 经过大家配合 , 那架飞机完整的起、降被拍得很成功 , 成为武汉解禁的标志瞬间之一 。 这张照片成为新华社当日最佳照片 , 被全球很多媒体转载 , “很幸运 , 这么隆重的一个节点被我们抓住了 , 那天大家都非常高兴” 。
后疫情时期 , 罗韬和飞友也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他们拍到很多国家难得一见的货机 , “前两天群里特别热闹 , 大家都在欣赏刚在滨海机场落地的安2.5 , 那可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 , 而且仅此一架 , 当时所有人都说 , 天津人真幸福 , 在家门口就能拍到大飞机 , 之前做梦都想不到它也飞来了” 。
拍飞机 , 练体格 , 镜头一天要举上千次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罗韬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 “我拍飞机不仅仅收获了作品 , 还收获了友谊 , 陶冶了情志 , 而且拍飞机对体能是一个绝对的考验 , 还特别锻炼身体” 。 他伸出右手臂比划着 , “看看 , 明显要比左手臂粗 , 端相机端的 。 因为拍飞机时 , 飞机高速转弯的瞬间 , 用脚架根本追不上 , 镜头要不断地举起来 , 一天得举上千次” 。
罗韬直言拍飞机是一个很辛苦的爱好 , “每一张精美照片背后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 。 前不久他和小伙伴一起去拍摄珠海航展 , 大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起得比鸡早 , 睡得比狗晚” 。 这一届珠海航展让飞友们特别兴奋 , “没有外国的军机、编队过来表演 , 从静态装备到飞行表演都是国产的 , 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军机实力的一次充分展示 , 还有大量的无人机” 。 珠海航展有一个拍摄机位 , 大家都把它叫做炮楼 , 在跑道头的外侧 。 因为这个机位顺光 , 可以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制高点 , “开幕时间是9月28号 , 据我了解 , 9月27号下午五六点钟就有人到炮楼去占位 , 等候第二天早上9点的飞行表演” 。
罗韬他们不太喜欢上那个炮楼 , 第一是因为人多 , 拍的角度几乎是雷同的 , 第二也是人太多了比较危险 。 于是 , 他们实地勘察后 , 爬上一座山找到一个制高点 。 踩点时得知早上6点要封路 , 他们凌晨4点30分就起床出发 , 大概5点20分顺利到达山顶 , 还很幸运地发现几个荒废的房子 , “等飞机来的空当 , 还可以休息一下” 。 每次拍航展也是一次好友的聚会与切磋 , 但罗韬老觉得有点遗憾 , “既然要办航展 , 能不能让大家彻底参与 , 设立一个拍摄区卖票 , 又能创收 , 又能多出作品 , 还可以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让它传承……” 。
拍了二十多年 , 罗韬觉得有时候拍的过程比成果更有意思 。 有件小事让他每次想起来都忍俊不禁 。 有一次他们去威尔士的音速峡谷 , 那里因欧洲各国的飞机进行峡谷飞行训练而著称 , 想要拍到飞机穿越峡谷的画面 , 需要爬山 , 从高处往下拍 。 因为海拔高且负重 , 那次他们爬得非常吃力 。 一到上面 , 大家就把野营炉支上 , 烤起肉来 , 接着烧开水 , 一人煮了一袋方便面 , “打个鸡蛋 , 放肉 , 吃得特别香” , 结果再四下一看 , “我们这边吃肉边喝啤酒 , 旁边的外国摄影人坐个椅子 , 拿个干面包吃 , 都眼巴巴地看着这边” 。 兴趣相投的人聚在一块 , 干一件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事 , “就图一个心情愉悦 。 ”罗韬说 。
【罗韬 用镜头追飞机,记录神十三澎湃瞬间】文/本报采访人员 李喆 供图/罗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