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变得更加可持续,还可能有意外收获( 三 )


在数字经济时代 , 面对全新的消费者决策流程 , 全案和品牌须通过服务的方式与消费者产生心智关联的体验 , 并让健康管理成为消费者的习惯 。
未来基于这种服务模式的合作可以更广阔地延伸 , 也可以再细分进而形成新的平台、催化新的应用场景的出现 。
2、企业四要素锚定
任何创新的成功最终都归结于是否有效地解决了社会需求 。 在可持续商业框架之下 , 企业在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中 , 应当将企业自身属性与重大社会和环境问题契合起来 。
企业自身属性的“核心价值、经营领域、关键技能、综合资源”这四大要素与利益相关方尤为关注的社会和环境重大问题精准衔接 , 找到最符合企业属性、最适合企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积极作用的聚焦点 , 以此为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设计入口 。
伊利集团在参与推进联合国生物多样化保护行动方面 , 分析生产运营各环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识别出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以及与伊利相对应的6大生物多样性领域 , 确立了包括栖息地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治理和倡导生态保护在内的实质性议题 , 在此基础上 , 规划创新、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 推进绿色产业链战略的落地实施、促进上下游及跨行业的可持续商业协作模式 , 使得这四大要素形成与社会需求和商业成功相结合的交集 。
3、平台效应
互联网科技方兴未艾 , 改变生产方式、生活行为、社会治理、服务体系 。 它的应用涉及福祉、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社区、家政、文旅、等社会领域 , 事关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和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它的效能还体现在与其他行业融会贯通 , 搭建赋能平台 。
互联网科技创新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是 , 它作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网络、人与科技、服务、数据的新形态 , 与网民规模增长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迭代更新的发展格局 。
小米产品开发和创新的过程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连接性”“互动性”“参与性” , 通过培养小米科技的发烧友 , 在小米社区收集反馈并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同时培养KOC(关键消费者意见领袖) , 布局由摄影师、甜品师、设计师、金融和媒体领域人士等组成的“领航员”计划 , 使其参与到产品创新和测试当中 。
此外 ,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贯通 , 不仅让互联网的技术本身获得巨大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 还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支撑的平台、催生新兴业态和服务模式;形成互联网+产业转型+数字经济服务平台 , 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 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 , 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 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 拓展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空间 。
互联网科技在公共政策领域形成互联网+社会服务+政务服务的应用平台 , 改善城乡、区域间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 , 以资源网络化、资源数字化的融合实现社会服务均衡普惠 , 推动服务主体转型 , 扩大社会服务资源覆盖 ,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 使公共政策有了更好的、更精准、更落地的解决方案 。
将互联网平台、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科技创新 , 将有广阔的空间 。
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型(SBIM)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数智化驱动和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创造的商业时代 , 在这个时代 , 公司要想保持竞争优势 , 就必须思考转变其旧有的工作方式、商业模式 , 以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商业 。
公司领导者需要更广泛、更深刻、更系统、更敏捷地了解变化中的数字化市场、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的挑战 , 探索出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发挥出引领多重价值(经济-社会-环境)创造和共享的实用方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