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去谁的购物车“抄作业”?

  今年“双11” 去谁的购物车“抄作业”

  距离又一年“双11”还有大半个月的时候 , 密集的广告、复杂的玩法和难懂的规则 , 无孔不入地填满了27岁姑娘王楠的社交网络 。

  “我3年前看到‘双11’的字样就已麻木了 , 平时想买什么都会尽快买 , 且‘双11’优惠力度也并不诱人 , 我原本以为 , 大家跟我一样都对这个日子失去了热爱 。 ”但是 , 她发现 , 今年“双11”忽然又卷土重来 , 抓走了周围人的注意力 。

  “你打算买什么?”“给我看看你的购物车吧!”类似的话 , 在王楠的微信群蔓延开来 。 她很迷惑 , 为什么今年“双11” , 朋友们都早早开始欢天喜地做预购功课 , 看直播 , 甚至“抄作业”?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专业博士汪冰认为 , 购物真正的满足感很多时候未必在物品本身 , 而是在过程 。 “做预购清单的时候 , 其实你的大脑已经获得了某些满足感 。 把一个东西放在你的清单或者购物车里的时候 , 也在把购物的那种满足感延长” 。

  今年“双11” , 你去谁的购物车“抄作业”了?

  买买买好解压 , “给我看看你买啥”

  “双11预售夜” , 10月21日零点一过 , 22岁的阿默就预付了一大笔钱 , 她很满意自己今年的购物车 。 “我问了好多朋友今年买什么 , 发现很多人都在买衣服 。 我觉得每年大家都在买这些 , 区别不太大 , 但是她们每天都在讨论这些事 , 我感觉我不买点啥跟吃亏了一样 。 ”阿默称听着朋友们每天的谈话 , 让她有些紧张焦虑 。

  “综合他们的选择和我的需要 , 我选了好多很合适的东西 , 价格都超划算!”阿默展示了她的购物车 , 活脱脱一个小集市 , 大到几千元的护肤品小到几元的小零食 , “东西比较多比较杂 , 这都是我的朋友们自己要买的 , 大家不会坑自己 , 我有选择地拿来综合一下 , 没什么问题呀 。 ”

  阿默感慨 , “给我看看你买啥了?”在今年“双11”预热期间成了一种常见的对话寒暄模式 , 常常出现在聊天对话框和朋友圈里 , 许多人像个专业学者一样 , 就这个话题侃侃而谈 , 或者总结参考着大家的选择 。

  汪冰表示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 不管是“预购清单” , 还是购买经验 , 都提供了一种社交的可能 。 “实际上这种购买行为提供了社交属性或者叫话题属性 。 它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些除八卦以外新的内容 , 新的谈资 , 这个谈资是一个载体” 。

  而“预购”“预想”的快乐 , 是胜于你真正拿到商品实体的那一刻的 。 “购物真正的满足感其实未必在物品本身 , 而是在购物的过程 。 很多人对购物成瘾 , 不是对东西本身成瘾 , 是对购物过程的亲身感受成瘾” 。 汪冰认为 , 买东西对很多人来说是减压的过程 。 “更多的是因为你享受过程 , 你才会经不住地重复这件事 , 因为过程本身有奖赏性” 。

  但是他想提醒大家 , 消费不该只是短暂、简单的拥有 , 最好成为一个有持续感的动词 。 例如你趁着打折优惠买本书 , 报名参加油画班 , 提升技能或许会比只是拿到一个东西开心一瞬间 , 要更满足 , 更长久 。

  “不是拥有本身就会带来快乐和幸福 , 只有拥有以后 , 你不断地审视它 , 和它互动 , 和它玩耍在一起 , 发生关系 , 才能够给你带来持续的满足感 。 ”

  直播网红划重点 , “OMG , 所有女生快买它”

  今年“双11”谁是C位?或许美妆博主李佳琦这个名字会出现在你脑海里 。 他直播间推荐的东西 , 能在几分钟后全网卖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