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锤子,张瑞敏还留下什么?( 二 )


始于1984:张瑞敏和海尔的“前半生”
“青岛电冰箱总厂”最初主要生产电机和吹风机 , 1983年 , 才开始正式生产电冰箱 。 张瑞敏曾作为上级领导 , 参与并负责签订了“青岛电冰箱总厂”与联邦德国利勃海尔冰箱的引进技术设备协议 , 但他真正入主海尔 , 还是在1984年 。
在中国现代企业发展史上 , 1984年是开天辟地的一年 。
这一年 , 40岁的柳传志拿着中科院的20万投资款 , 在北京开启了联想“传达室创业”的故事 。 33岁的王石拿着倒腾玉米赚到的启动资金 , 成立了“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 , 什么都涉及”的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 。 35岁的张瑞敏则在这年的12月26号 , 在无人愿意接任厂长的情况下 , 接手了当时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

除了锤子,张瑞敏还留下什么?

文章图片
图5/16

01.安内
张瑞敏刚当上厂长的时候 , 厂里一没技术、二没资金 , 甚至还有147万元的外债 , 前任厂长们都把这里看做是职业生涯的深坑 , 急于跳出去 。 虽然客观条件异常艰苦 , 但内部的管理问题才是最严重的 。
当时的国营工厂工人大都抱着吃大锅饭的心态对待工作 , 对厂里的规章制度更是视若无睹 。 为了打破之前“有规章但没有执行”的管理困局 , 张瑞敏重新制定了十三条规定 , 从具体的基础细节对工人们作出要求 。 因为过于细致 , 甚至连“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这样的规定也包含了进去 。

除了锤子,张瑞敏还留下什么?

文章图片
图6/16

凭借详细具体的新规定加上铁腕处罚 , 张瑞敏很快就让工人们端正了工作态度 。 但光是解决工人的管理问题还不够 。 为了解决给工人发工资的问题 , 张瑞敏四处筹钱 。 从上级部门到隔壁生产队全借遍了 , 甚至为了借钱 , 不惜和对方拼酒 , 用一杯一杯的白酒“喝”回来一沓一沓的钱 。
抛开内部问题 , 张瑞敏的确有“翻盘”的机会 。 当时的家电行业正处于早期的卖方市场 , 只要青岛电冰箱总厂顺利引进利勃海尔的技术和设备 , 保障冰箱业务的顺利运行 , 就能很快回血扭转经营困局 。
事实证明 , 张瑞敏的管理手段十分奏效 。 青岛电冰箱总厂在投产当年就实现了107.3万元的盈利 , 总产值达到1344.7万元 。 而这一切距离他到任 , 仅仅过去了一年时间 。
02.“一锤成名”
被张瑞敏一手救活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 又过上了好日子 。 而当时的卖方市场 , 由于商品稀缺 , 出来的产品不论质量好坏生产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 这让很多国产企业都不注重产品质量 。 这也成为了张瑞敏“一锤成名”的契机 。
后来每每有人提到海尔张瑞敏时 , 都会描述这样一个画面:他把76台冰箱集中到一起 , 让人把质量问题和相关工人的名字写在纸上再贴到冰箱上 , 然后让工人们拿起铁锤砸掉问题冰箱 。 工人们开口请求不要砸 , 并且表示愿意自己出钱买回家 , 但张瑞敏不为所动 。 最后 , 工人们一个个流着眼泪 , 把自己亲手造出来的冰箱一一砸碎 。

除了锤子,张瑞敏还留下什么?

文章图片
图7/16

很多年后 , 不少品牌营销行业人士都把张瑞敏砸冰箱这件事 , 当做是事件营销的经典案例 。 甚至后来“铁锤砸冰箱”的形式 , 也被罗永浩借鉴用来声讨西门子冰箱的质量问题 。 至于张瑞敏那把用来砸冰箱的大锤 , 已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 成为了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证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