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剧本杀” 行业乱象频现( 二 )


跨界融合与社交属性强化
文化和旅游部在去年底出台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发展沉浸式业态” , 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 , 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娱乐体验产品等 。
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 , 涌现出与山庄、景区、民宿、剧场等文旅场景结合 , 包含住宿和旅游项目的“剧本杀” 。 成都的文旅+剧本杀模式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 2018年底 , 成都的壹点探案在青城山推出了“两天一夜”的沉浸式剧本杀 , 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打飞的赶来体验 。
结合湖北文化旅游资源 , 知音号沉浸式剧本杀——《谜之暗礁——长江专场》 , 游戏以上世纪30年代的武汉为背景 , 一切故事都在游轮上展开 , 游客在此期间一边欣赏话剧表演 , 一边在与演员的互动中调查线索 。 陈淼分析称 , 此举丰富了游客在游轮上的旅游体验 , 增强了对武汉的城市记忆 。 传统话剧与当下流行游戏的融合 , 可以形成新的城市“打卡”热潮 。
“剧本杀能够让景区的目标人群从普通游客扩大到‘游客+剧本杀玩家’ , 同时还能让一些不太知名的小众景区走向大众视野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看来 , “剧本杀+旅游”打开了文旅融合的一扇窗户 , 也是沉浸式旅游的一个发展方向 。
有业内人士认为 , 虽然剧本杀现在很热门 , 但它并不适合所有景区 。 魏翔认为 , 想要发展好“剧本杀+旅游” , 需要供需两个层面的配合 。 他认为有三类景区适合做剧本杀:城市近郊的度假型酒店、人造景观、室内的博物馆和美术馆 , “这三类景区有更好的文化、人力资本 , 更接近年轻的客群 。 ”
“高品质的剧本内容和产品落地运营能力至关重要 。 ”魏翔建议 , 旅游从业者可以参考电影公司的运营思路和模式 , 按照文化产品的规律来经营文旅产品 , “旅游从业者不仅要提供场景、提供运营经验 , 更重要的是 , 要尊重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它的产权属性 。 ”
这也意味着 , 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 , 多样化的新形式需要更专业的表演人才和打造沉浸式的剧场 , 舞台表演和戏剧编剧人才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
与此同时 , 情感类文本的火爆则为行业的转型提供了另一种新思路 , 即挖掘情感本的社交属性 , 打造年轻人的社交平台 。
根据艾媒咨询今年第三季度的调查数据显示 , 剧本杀游戏中30岁以下的玩家占到了70% , 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对剧本杀的接受程度较高 , 愿意花百元左右的单价去线下店铺和朋友一起组队玩上两三小时;线上剧本杀组局快速、免费方便等特性 , 也吸引着很多用户参与 。
王乐乐表示 , 她一年会玩六七次剧本杀 。 “在每次考试后会和班级或寝室的同学聚一次 , 一起玩剧本杀 。 如果有没有刷完的本子 , 还是以前组队的那群人 , 大家都会想重新刷一遍 , 如果是有新同学加入的话 , 基本上都会开新剧本 。 ”
线下的剧本杀玩家比较注重互动性和实景密室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 面对面的交流和剧情演绎是线上剧本杀代替不了的 。 根据美团《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 , 剧本杀核心消费人群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 , 占75% 。 63.5%的用户会在两周内消费剧本杀1次及以上 , 超四成用户的消费频次在一周1次以上 。
机械师沉浸密室剧本杀 , 是今年五月新开的一家剧本杀连锁店 , 选址在武汉大学附近 。 店长李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 , 情感本是玩家最常消费的剧本 , 因其社交属性使得体验感更强 , 普遍评价较高 。 “日后会将重点放在情感本的‘演绎’ , 增强玩家的互动体验 。 不少年轻人在游戏后成功‘脱单’ , 并且成为主要的回头客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