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参与这个项目非常简单 , 用户只需下载一个小程序 , 登录后选择SETI@home项目 , 程序就会自动开始分析计算 , 不会耗费参与者更多的时间或是脑细胞 。 为了让项目显得更有趣 , 研究者甚至将整个计算过程可视化成了酷炫的彩虹三维图 , 还提供了作为屏保的选项 。
SETI@home项目一经推出就收获了极大热度 , 推出后仅几个月 , 226个国家或地区的超出260万人就贡献出了自己的电脑——毕竟大家都想在外星人呼叫地球的时候 , 由自己的电脑“接起电话” 。 虽然SETI项目在2020年宣布结束 , 但它的确展现出了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强大力量和可能性 。
“众筹”大脑
而对于“行星猎人TESS”项目来说 , “众筹”的则不是电脑的闲置算力 , 而是志愿者自身的智慧 。 还记得你在文章开头看到的图片吗?图中横坐标是时间 , 纵坐标是亮度的变化 , 这些看似杂乱的“点点图”就是TESS所记录的每个恒星亮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我们已经提到过 , 当一颗行星掠过恒星表面 , 恒星发出的光线会暂时变暗 , 显示在图中就可能是标识区域的样子 。 志愿者需要做的非常简单 , 从网站提供的光变曲线中 , 依次识别出可能的亮度下降事件并标出就可以了 。
当然 , 为了保证识别结果足够可靠 , 研究者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 首先 , 在正常的探测结果中 , 混入了一些模拟光变曲线 。 这些模拟曲线人为设置了数个“凌日”事件 , 这样 , 通过模拟曲线的识别结果 , 研究者可以评估每个志愿者识别能力的强弱 。 同时 , 每组数据都会被分配给8~15名志愿者 , 他们的识别结果结合各自识别能力的权重 , 就可以给出每个事件的可能性评分 。
最终 , 在TESS发射后2年的时间里 , 世界各地的2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 筛选了超过1200万组数据 。 研究团队根据评分 , 重新检查了得分排名前500的事件 , 排除掉已通过其他渠道确认的结果后 , 最终识别出了90颗新的系外行星候选体 。 随后 , 研究团队会对这些行星候选体进行重复检查和后续观察 , 来排除掉其他可能性 , 锁定哪些是行星大小的天体 。
在90颗算法的“漏网之鱼”中 , 73颗行星候选体在整个观测周期中只发生了一次凌日事件 , 这意味着它们具有更长的轨道周期 , 也更容易被算法忽略 。 目前 , “行星猎人TESS”项目已经宣告结束 , 项目结果发表于天文学顶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 研究者在网站中列出了参与每个“行星候选体”识别的志愿者的ID , 并在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我们想要感谢所有参与了‘行星猎人TESS’项目的公民科学家 , 是他们提供了发现如此多有趣的天体系统的机会 。 ”
公民科学家
虽然“行星猎人TESS”项目暂时告一段落 , 不过假如你对此很感兴趣 , 现在还有机会参加同一平台发布的“行星猎人NGTS”项目 。 与“行星猎人TESS”不同 , 这个项目的数据来源于智利的次世代凌星巡天(Next-Generation Transit Survey , NGTS)望远镜 。 同时 , 新的项目设置更加“傻瓜” , 它提供的数据图经过了初步处理 , 志愿者只需要根据自己对图像形状的理解 , 将其分入五个分类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当中 。 这些数据是算法筛选出的大量疑似凌日事件 , 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能属于凌日事件 , 研究者希望通过公众的力量 , 筛选出其中最为宝贵的那部分数据 。
目前 , 新的项目已经有4616人参与 , 已完成28 065项任务 , 进度达到了32% 。 “我们非常确定我们的计算机程序漏掉了一些行星 , ”英国华威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 “行星猎人NGTS”项目负责人彼得·惠特利(Peter Wheatley)表示 , “漏掉的这些将是最不寻常的信号 , 因此反而可能是最有趣的天体 。 人类仍然比机器聪明 ,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我们的志愿者发现了什么 , 这真是太令人兴奋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