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先进的无人机,也模拟不出苍蝇的高端走位
来源:原点阅读
阿兰·图灵(Alan Turing , 1912—1954)作为一名数学家 , 对自然界中那些规律性重复图案的形成产生了兴趣 。
阿兰·图灵
他于 1952 年发表了《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 , 提出 , 自然界的许多生物如斑马、猎豹、贝壳上自然形成的斑纹图像 , 可能是由两种特定的物质(可以是分子层次、染色体层次或细胞层次) , 相互“反应”和“扩散”交替作用产生的 , 也就是按照一个被称为“反应 - 扩张”的模型 , 这两种组分将会自发地、自组织形成斑纹、环纹、螺旋或斑驳的斑点等结构 , 此被称为“图灵结构” 。
仿生联想与“图灵结构”图
牛津大学数学生物学名誉教授詹姆斯·莫里(JamesMurry)曾对这一现象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 , 要想直观地了解反应扩展模型是如何工作的 , 可以设想有一片干草地 , 上面有大量的蚱蜢 , 草地上发生了阴燃 , 火势正慢慢蔓延到整个草场 。 蚱蜢们被窒息了 , 大部分留在原地 , 当火蔓延到每个蚱蜢附近时 , 由于蚱蜢体内水分蒸发 , 充当了局部灭火剂 。 由于火的氧化反应与蚱蜢体内的水分蒸发扩散及其他各种参数相互作用的巧妙搭配 , 燃烧后的草地上出现不同的黑 - 黄色、近程无序远程有序的斑块 。 这就把“图灵结构”的生成作了形象的解释 。
在对这一生物斑纹形成机制的研究中 , 我们能否得到联想启示 , 由人工合成类似的物质?2018 年《科学》杂志报道 , 研究人员把哌嗪和均苯三甲酰氯两种小分子物质 , 分别溶解于水和油中 , 两种小分子在水、油相交接界面处发生聚合反应 , 因扩散速度与反应速度的大小交替 , 几秒钟内在界面形成一层平滑的高分子薄膜 , 致密层厚度约为 100 纳米 。 通过向聚合反应中添加聚乙烯醇 , 调整哌嗪的扩散速度 , 最终制成一张具有纳米尺度的、有“图灵结构”的高分子斑纹膜 。 作为一种新型纳滤膜 , 这种膜材料 , 可用于饮用水的深度净化 , 如咸水淡化、工业水回收等领域 , 制净水的速度可以较传统的纳滤膜提高三、四倍 , 这也是一种从自然现象联想进行有效发明创新的实例 。
哌嗪
仿生学研究常常引发出许多奇思妙想 。 大家看到一只苍蝇轻快地转身 , 倒挂在天花板上 , 不觉得是一件新鲜事 。 然而多年来 , 科学家一直没有能搞清楚 , 这类昆虫是如何完成这一空中特技的 , 即使现代无人机也无法与苍蝇的复杂降落技巧相媲美 。 探索这一奥秘 , 可以帮助机器人、飞行员模拟昆虫独特飞行动作 , 更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工作 。
苍蝇如何着陆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 , 为了制造能够模仿昆虫运动的机器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机械工程师 Bo Cheng 和其团队 , 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并分析了 20 多只绿头苍蝇在一个飞行舱内倒立着着陆的场景 。
苍蝇降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 有些苍蝇会先把自己的前腿放在物体表面上 , 就像后空翻一样 , 然后再把身体摆到位;有的着陆方式看起来更像侧翻滚筒 。
研究团队发现 , 苍蝇主要依靠视觉线索来完成这些动作 。 当苍蝇看到它即将与天花板相撞时 , 必须在 50 毫秒内决定自己如何倒转身体并用脚抓住天花板或者飞离 。
【再先进的无人机,也模拟不出苍蝇的高端走位】Cheng 和他的同事在 2019 年 10 月 23 日出版的《科学进展》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 还描述了 15 次失败的着陆 , 说明最敏捷的苍蝇有时也会犯错 。
研究者认为 , 这项跨物种(苍蝇、蚊子、蜜蜂)飞行动作的研究 , 只是刚刚起步 , 希望用苍蝇来教机器人模仿苍蝇的滚筒等飞行技能 , 就像让孩子模仿父母一样 。 仿生学的研究既充满了挑战 , 又充满了乐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