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对于潮玩的扩圈和下沉意愿并不强 , 因此摊子也没有铺得太大 。
2021年是泡泡玛特上市后的首年 , 但在获得资金支持之后 , 其并没有火力全开扩张门店数量 。
公开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底 , 泡泡玛特拥有线下零售店187家 ,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其线下门店数量增至250家 , 而天风证券预测至今年年底将增加至270家 , 也就是说 , 今年其预计新开门店83家 , 这个数量低于对手TOPTOY 。
这一举措或许与疫情对于线下业态的冲击有一定关系 , 但也透露出泡泡玛特并没有热衷于潮玩在线下的扩圈与下沉 。
对于下沉市场 , 目前泡泡玛特主要采用线上渠道(包括天猫旗舰店、泡泡抽盒机及其他中国主流电商)和线下机器人商店来进行覆盖 , 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 , 也更加灵活 。
截至2021H1 , 泡泡玛特位于一线/新一线/二线及其他城市的零售店数分别为91/64/60家 , 位于一线/新一线/二线及其他城市的机器人店数量为473/483/521家 。
但数据显示 , 泡泡玛特在二线及其他城市的零售店营收明显低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 从中不难看出 , 其对下沉扩圈态度谨慎 。
此外 , 随着消费者购买盲盒的数量越来越多 , 其复购率和客单价都有所下降 。
数据显示 , 截至2021H1 , 泡泡玛特会员数量已经达到1141.5万 , 较2020年底新增401.5 万人 , 会员的收入贡献也从2020年的88.8%提升到91.8% 。 但同时复购率、客单价也有所下降 。
但对于其核心受众——即所谓死忠粉 , 泡泡玛特仍然保持了很强的粘性和吸引力 。
今年6月 , 泡泡玛特推出了MEGA珍藏系列高端新产品线 。 与以往的7厘米左右高的盲盒不同 , 新产品分别为70厘米和28厘米两种尺寸的超大号手办 , 被称之为“大娃” 。
“大娃”以预售和抽签的形式购买 , 其价格高达千元到数千元不等 , 却遭到疯抢 。 例如6月发售的海绵宝宝联名款1000%体吸引了100万人次参与 , 西瓜和太妃糖系列在天猫超级品牌日活动里超过98万人次参与抽签 。 尤其是某些爆款 , 引得艺人们疯狂秀同款图 。
在二手交易网站上 , 新款手办也被炒出高价 。 泡泡玛特CEO王宁在半年报业绩报告会上表示:“从市场反应来看(大娃)非常成功 , 它们一定程度上也超出我们的预期 。 ”
这一新产品的定位面向核心受众 , 并设置了部分条件以进行过滤 , 体现出了泡泡玛特会员的强粘性特征 。 潮玩专家赵蓬就指出 , “大娃”或将成为泡泡玛特的第二增长曲线 。
短期内除了铺设渠道触及更多消费者 , 加快受众转化最大的驱动力还是更多的优质IP 。
也有声音认为 , “大娃”推出背后也恰恰反映出泡泡玛特的焦虑——想要扩圈和下沉都有难度 , 不如继续挖掘核心受众的消费力 。
因此 , 继续开发新产品线不失为一个增长的捷径 。 不过 , 这种办法也并非是永续的——品牌势能和IP影响力都是消耗品 。 一切的竞争力核心还在于IP 。
外观形象几乎是消费者选择某款盲盒产品最重要的动机 , 优秀的原创IP/联名IP对于拉动更多消费者“入坑”至关重要 , 是加快受众转化最大的驱动力 。 同时还可以弥补原有产品线的老化和审美疲劳 , 盘活原有受众 。
泡泡玛特也一直在通过增加新IP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 。 自去年以来 , 泡泡玛特与全球多个知名IP合作 , 推出哈利波特、火影忍者、迪士尼公主等盲盒 , 借助成熟IP已有的粉丝来推动盲盒销量 。
目前泡泡玛特运营的IP一共有93个 , 包括12个自有IP、25个独家IP及56个非独家IP 。
半年报数据显示 , 泡泡玛特有6个IP上半年收入突破1亿元 , 除SKULL PANDA为去年发布之外 , 剩下的均为旧IP 。 且最大的三个IP——Dimoo、Molly、SKULL PANDA均是收购而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