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据考证,史学上认为我国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中一个节气的名称,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 。
唐代以前,还有两个比较固定日期的节日,一个是寒食节,另一个是上巳节,都在农历三月上旬,而清明节气是根据农历的推算来确定,有时在二月下旬,有时在三月上旬 。尤其是清明在三月上旬的时候,几乎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日子非常接近 。唐代以后,人们逐渐将这两个节日融合在一起,寒食节和上巳节的民俗都集中于清明节,到后来就只有清明节了 。
不过,我国少数地区,至今仍然保存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只是习俗与古代这两个节的习俗保留很少了,或者完全相反了 。
古代的上巳节,现在很多历史研究资料说得最多的是“祓禊”,也就是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实际上,古代上巳节被称为我国民间四大“鬼节”之一,即上巳、寒食(后改为清明)、中元、寒衣四个节日 。这四个节日都与祭祀祖先有关 。《风俗通义·祀典·禊》:“巳者,祉也”, 也就是祈求福祉降临 。又传说这天是黄帝的生日,又是西王母的生日,因此,古人在上巳节到水边祭祀,既祭祀黄帝和西王母,也祭祀自己的祖先 。在长江流域,农村至今还有“三月三,九月九,没事别往河边走”,有的地方甚至说“三月三,九月九,神仙不要往河边走” 。这种说法就如同中元节一样,中元节的这天夜晚,民间忌讳到野外行走 。

文章插图
只不过古代的上巳节也是不断变化的,从到河边祭祀祖先变成“祓禊”,也就是到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又祭祀祖先 。到后来就变成祓除不祥的祭礼 。再到后来,也就是晋代时候,上巳节就固定在三月初三,其风俗也演变为多种民间习俗,与祭祀古俗相去越来越远 。比如,现在我国很多农村有过三月三的习俗,男女老少有戴地菜花、用地菜熬汤沐浴、用地菜花煮鸡蛋等习俗 。也有的变成山歌会、青年情侣相会(情人节),以及各种民俗娱乐活动 。
我国古代的寒食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也与上巳节一样不断演变,直到最后消失 。
据史料记载,寒食节最早为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为民间所仿效,成为我国古代民间第一大祭日 。古代最初的寒食节,民间要禁火三天,最多时一个月不能在家里生火,皇家官府派人专门监督 。寒食节还有相关来源的传说故事 。汉代以后,因这种习俗对百姓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在历史上曾被一些地方官府禁止 。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丞相时颁布《明罚令》取消此俗:
“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
从这段句中我们不仅知道曹操禁寒食的内容,同时也知道古代寒食节的时间,即冬至后的105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二天 。因此,在古代,寒食节又有“一百五”的别称 。

文章插图
南北朝到唐朝以前民间出现寒食节扫墓祭祖,当时还没有被官方所接受,被视为“野祭” 。到了唐朝时,寒食节扫墓祭祖正式官方所接受,并编入《开元礼》,此书卷第八十七有:“(寒食)王公以下拜扫” 。寒食节扫墓祭祖也就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到后来寒食节正式演变成一种礼制,即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和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唐朝以后,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这三节逐步合而为一,宋代又是这种演变的关键时期,其中上巳节就是在宋代消失的 。到了明代只有清明节了 。例如明代刘侗、于奕正同撰写,周损编辑成书《帝京景物略》有这样的记述:
- 家具选购:若何选购绿色环保家具
- 有哪些绿色环保产品的设计?
- 绿色环保的低氮蒸汽发生器!
- 什么是绿色健康的洗衣液
- 当端午佳节巧遇高考,如何进行节日营销?
- 宝宝拉绿色便便是怎么回事?
- 中秋节需要走亲戚吗?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哪个节日?
- 立冬有情,冬天的节日来了,该吃嘛?我们真的懂吗?
- 宝宝拉绿色大便怎么回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