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操控更省心 井下作业更安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5G+工业互联网”④)

核心阅读
开采更精确 , 检测更高效 , 数据共享更便捷……近年来 , “5G+工业互联网”加速与传统采矿业深度融合 , 在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设备协同作业等方面形成了有效实践 , 促进行业提质增效 , 保障生产安全有序 , 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
在山西省大同市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煤矿有限公司200米的井下 , 伴随着一阵“嗡”的响声 , 掘进机滚轮飞速旋转 , 滚轮旁喷射出的水雾紧紧笼罩住煤层的飞屑 , 大块煤轻松地被“割”下 , 掉落在前方的皮带上 。 皮带“马不停蹄” , 急速往通道上方行去 , 经过了数道“水帘洞”(采煤机喷雾除尘装置)冲刷和“跳跳机”(煤矿皮带清扫器)筛选 , 黑得发亮的煤块落入了在外等候多时的集装箱内 。
令人惊讶的是 , 矿井下这一套行云流水般的作业 , 是由操作员在井上电脑前远程操控完成的 。 如今的采矿业 , 通过“5G+工业互联网”的赋能 , 降本提质增效明显 , 安全生产也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
远程操作 , 安全又精准 , 技能要求高
塔山煤矿矿井下进行的操作 , 其实都是在“上方”电脑指令下做出的动作 。 在地面的指挥大厅里 , 工作人员注视着电脑大屏幕 , 井下各个通道、各机器卡口的实时视频及指标数据一一清晰呈现 , 井下打来的电话铃声也不时响起 。 “下面的破碎机、运输机等设备 , 由上方发出指令运行 。 ”塔山煤矿监控中心主任张慧说 。
张慧介绍:“以塔山矿一个工作面为例 , 以前放顶煤开采时 , 需要多个工人操作一个工作面 。 在一个工作面上 , 需要设置50到100个放顶煤液压支架 , 每个工人按照经验判断时间 , 一个一个设置液压支架参数 , 劳动强度高 , 工作环境也不好 。 有了可实时调整参数的全自动化放煤系统和5G网络 , 只需一人操作便可定时同时放下100个液压支架 , 安全又高效 。 ”
在“5G+工业互联网”的支持下 , 远程操控机器不但更高效 , 也更加精准 。 河南焦煤集团千业水泥公司员工郭彦闹如今就成了一名远程操作员 。 只见他双眼紧盯屏幕 , 双手不时拨弄操纵杆 , 屏幕里的挖机跟随他的动作同步作业 。 “作为一名无人挖机远程操作员 , 我的工作就是坐在这里远程操控挖机往运输车里倒矿石 。 ”郭彦闹介绍 , 虽然如今的工作方式不同了 , 但新技术对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 无人驾驶运输车与挖机的位置必须精准匹配 , 误差不能超过30厘米 。
华为与晋能控股集团合作成立了矿山实验室 , 专门进行研究 。 “5G应用于生活 , 更多满足的是普通消费者的下行需求 。 对于井下 , 监测数据上传量大、指令下传量小 。 ”华为公司全球5G市场部部长赵志鹏说 , 为此企业做了相应调整 , 满足了工业上传下控的应用需求 。
智能巡检 , 成本在下降 , 效率在提升
贺军盈是陕西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蒋家河煤矿机电科的一名工作人员 。 前段时间 , 他接到了“彬煤云”大数据平台的智能预警 , 提示井下的采煤机悬臂有异常振动 , 赶忙联系了与平台进行数据对接的上海煤科数字技术中心 。 通过远程分析会诊系统 , 上海的行业专家实时向他反馈了诊断结果和维护建议 。
除了在井下 , 井上的智能检测也变得更高效 。 在陕西声威建材集团生产水泥的工厂内 , 巡检员尚耀军来到一台篦冷机前 , 将一个小黑盒放在机器上 。 这个半只手掌大小的黑盒是智能测振测温仪 , 仅仅过了1分钟 , 温度、震动频次等信息就通过蓝牙传到了尚耀军的手持移动终端机上 , 并直接上传同步到企业的大数据平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