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在众多童年的“噩梦场景”中 , 被家长突然喊起床一定是很多人记忆中最深刻的存在 。
寒冷的冬天里 , 孩子正舒服地躺在被窝里做着美梦 , 忽然妈妈的声音传来 , “你看看都几点了 , 还在那睡 , 起床”!
紧接着身上忽然一冷 , 孩子迷迷糊糊地坐起身来 , 看到妈妈把被子抽走 , 正满脸怒气地望着自己 , 于是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 无奈赶紧起床 。
一个心理学家称 , 这种叫孩子起床的方式被称为“杀伤性叫醒” , 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其对孩子的伤害 。
文章图片
杀伤性叫醒有哪些危害?
与一些家长想象中不同的是 , 起床整个过程并不简单 , 就像汽车、计算机的启动一样 , 人的大脑、身体唤醒也需要时间 。
简单来说要经历“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四肢苏醒”四个阶段 , 一般时长在5-10分钟左右 。
而家长的“杀伤性叫醒”会强行中断孩子醒来的正常过程 , 使其立即恢复意识 。
文章图片
也正因为这样被突然剥夺睡眠 , 会为孩子带来一系列的神经或心理问题 , 比如冲动易怒、安全感缺失、无法控制情绪、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增强、冷漠麻木等等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 , 有的孩子在被妈妈强行叫醒后 , 会出现极大的“起床气” 。
不仅穿衣服、收拾书包会磨磨蹭蹭 , 接下来的好几个小时时间都会郁郁寡欢 , 影响到一天的好心情 , 而这就是“杀伤性叫醒”所带来的危害 。
文章图片
这些叫醒孩子的方式 , 都属于杀伤性叫醒
1.直接掀起被子
在睡眠状态中 , 被子带来的包裹会给人以温暖、安全感 , 如果家长在叫醒孩子时直接把被子掀开 , 会给孩子一种受到攻击的错觉 。
就连小动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时 , 都会感到威胁提起警觉 , 出现应激反应 , 更别提处在睡梦中的孩子了 。
2.制造噪音
制造噪音也是很多家长常用的一种方式 , 当孩子不起床时 , 家长有意无意地大声说话、用力走路 , 会使睡眠中的孩子感到烦躁 , 也属于杀伤性叫醒的一种 。
文章图片
3.突然大声指责
孩子正处在睡梦中 , 家长一把推开卧室门 , 大喊:“都几点了 , 还不起床!”“睡得像猪一样” , 这样的突然大声指责也会对孩子造成惊吓 , 带来极大的负面情绪 。
4.反复对孩子唠叨
“七点半了 , 该起了” , “七点四十了 , 赶紧起” , 有的家长在叫孩子起床时 , 会反复地提醒、唠叨 , 使得孩子睡眠后的启动程序频繁开启 , 出现退缩反应 , 更加不愿意起床 。
文章图片
让孩子按时起床 , 关键在于按时睡眠
其实叫孩子起床并不是一件难题 , 只要让孩子按时睡觉 , 自然就能按时起床 。
所以与其大张旗鼓地每天对孩子“杀伤性叫醒” , 家长更应该为孩子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习惯 , 让其主动起床 。
比如规定睡前玩手机的时间 , 自己以身作则按时睡觉、营造好的睡眠环境等等 , 都对孩子按时入睡是有帮助的 。
如果孩子无法做到 , 有时候适当让其承担起晚带来的后果 , 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

- 喝醉酒吐一晚上 喝酒吐了一个晚上还在吐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真的有天性凉薄的孩子吗?妈妈:“等病好了,孩子也打算不要了”
- 一寸光阴一寸金|著名的劝学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原诗上一句是 蚂蚁庄园12月23日答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