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研究者沈其荣:当选院士是一个新起点

沈其荣是在试验田里得知当选院士的消息的 。 11月18日早晨 ,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沈其荣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得到消息时 , 他正带领着团队 , 在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实验基地里做果树的秋季基肥施用工作 , 这位曾自称“一生‘粪’斗”的有机肥与土壤肥力研究者说 , “真正的科研是靠兴趣和爱好来驱动的 , 真正的科学家是为了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 ”
土壤肥力研究者沈其荣:当选院士是一个新起点
文章图片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沈其荣 。 受访者供图
一生“粪”斗的土壤肥力研究者
沈其荣1957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村子里 , 1975年高中毕业后 , 在中学当代课教师 。 不久 , 老家村里的书记 , 请他回去做大队干部 , 那时候 , 回去当农民 , 可以有机会推荐上大学 , 沈其荣在他的自述中说 , “二话没说跟着书记回去了 , 与生产队长一起 , 带着生产队社员们抢收抢种 , 闲时带领大队的青年突击队挖河道、堆有机肥” 。
1976年春 , 生产队来了一个在校大学生 , 空闲时间 , 沈其荣总是好奇大学里学些什么?沈其荣说 , 那时候印象最深的 , 就是“土壤是从石头中风化而来的” , 这给沈其荣后来选择土壤化学专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
1977年 ,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 沈其荣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当时名为江苏农学院)土壤化学系 , 并在这里开启了他研究土壤肥力的科研生涯 。
1988年 , 沈其荣博士毕业后 , 成为南京农业大学的教师 , 第一个科研项目 , 就是有机肥改良滨海盐土 。 沈其荣回忆 , 当时没有任何科研经费 , 他们自己承包了2000亩滨海盐土地 , 从这里开始 , 探索出了一条在利用中改良滨海盐土的途径 。
1989年底 , 沈其荣应当时江苏省化工厅所邀 , 开始研究鸡粪资源化利用 , 沈其荣回忆 , 那时候经费拮据 , 买不起小型造粒机 , 戴着橡皮手套 , 把鸡粪搓成一粒粒有机肥 。
一直到今天 , 有机肥与土壤肥力都是沈其荣研究的核心之一 , 他曾自称“一生‘粪’斗” , 一直从事的研究就是将传统的农家肥资源研发成商品有机肥 , 让农民能够像施用化肥那样方便地施用有机肥 , “有机肥资源化 , 一方面能有效抑制土壤酸化和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 , 另一方面能大量消纳农业废弃物 , 消除农村环境污染隐患” 。
改善土壤肥力改变产量和风味
近年来 , 沈其荣和他的团队 , 一直在关注土壤肥力和果树生产的问题 , 11月18日早晨下田做实验 , 也是在寻找有机肥改善果树生产的途径 。
“现在好多人常反映 , 水果没有以前的果香了 , 果香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 , 主要受土壤肥力影响 , 长期施用化肥后 , 植物不容易产生次生代谢 , 这就会导致果树风味受到影响 , 因此提高土壤肥力 , 是提升作物高产、优质、口感的关键 。 ”他说 。
这样的研究其实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 早在2008年8月 , 沈其荣团队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的一个14年果龄的苹果园里 , 亩均施用300公斤他和团队研发的全元生物有机肥 。 2009年10月苹果收获时 , 产量比上一年增加了40% , 所有老树都增加了很多新芽和新枝 。
沈其荣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 , 施用了全元生物有机肥的苹果树 , 其根系当年新根量比对照果树增加了80% , 根系活力增加了60%左右 , 而且土壤微生物区系显著优于对照区土壤 。
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沈其荣解释:“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解密土壤生命的密码 。 我们研发的这种肥料 , 一方面让土壤中现有的好的微生物生长得更快 , 另外一方面想办法引进土壤中缺乏的其他好的微生物 , 让它们进入土壤后能够如鱼得水 , 全身心地投入培肥土壤的工作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