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自动续费”,挖坑式赚钱有违商业伦理

【APP“自动续费”,挖坑式赚钱有违商业伦理】APP“自动续费”,挖坑式赚钱有违商业伦理
文章图片

图/IC photo
最近 , 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关注到了APP自动续费的一系列问题 。 比如 , 以低价促销诱导开通会员 , 但却不清晰提醒自动续费 , 导致消费者哪怕弃用APP之后还在被扣费 。 而有的消费者发现“上当” , 想要取消自动续费 , 却发现程序烦琐 , 要好一番折腾 。
这些“套路”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 , 不过多数人通常只会埋怨自己一时贪便宜 , 而懒得较真 。 即便有些去投诉、去维权的 , 消耗不少时间精力成本 , 最后大概率也拿平台没办法 。 毫不夸张地说 , 这就是一种“消费陷阱” , 平台早就做了精心设计 , 包括自我免责的一些花招 。
本来在理论上 , APP推出自动续费是正当的商业策略 , 是根据服务方式差异而进行区别定价 。 一般来说 , 自动续费意味着用户可能长期使用 , 那么其费用就会比只单月使用的更便宜一些 , 类似于多买几双袜子可能比单买一双袜子均价更便宜 。 如果只是基于这种区别定价策略考虑 , 那对消费者和平台来说 , 还是共赢的 。 可现实当中 , 自动续费很多时候被异化成买卖双方的“勾心斗角” , 而买的往往没有卖的精 。
看到自动续费更便宜 , 确实有很多用户就会想先占这个“便宜” , 等用几天之后再取消 。 羊毛没有那么好薅 , 等用户勾选自动续费之后 , 有可能过几天就忘了 , 有可能试了几下没找到退费路径 。 从新华社的调查看 , 20款带有自动续费功能的APP中 , 仅6款可以在APP内退订服务 , 有14款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找到4级或5级界面 , 点击相关按钮才能完成退订 。 总之一句话 , 入坑容易退坑难 。
当一个商业策略 , 包含着利益诱导以及高退出门槛 , 显然就不在正当范围内了 。 用通俗的话说 , 赚钱没问题 , 但钱要赚在明处 。 就拿单月使用和连续包月两种模式来说 , 本应该清晰地交给用户选择 , 而不是一边诱导用户先勾选自动续费 , 一边又暗中制造退订障碍 。 这种挖坑式赚钱 , 显然违背基本的商业伦理 , 就算单个消费者一时抓不着法律上的把柄 , 长期而言这类APP也会口碑下滑 , 甚至被市场淘汰 。 现在的舆论反弹 , 就是很好的证明 。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 , 这些诱导用户自动续费的APP通常也都有“免责”的套路设计 。 比如 , 大图标诱导充会员、连续包月优惠的同时 , 下面会有小字提醒收费细则 。 这让事后想维权的用户也会自认理亏 , 怪自己没多看几眼 。 平台的这种“司马昭之心” , 在法律上能否认定为违背诚信、公平原则 , 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 需要监管部门更明确的指导认定 。 如果有合适的案例 , 也希望看到司法部门给出示范性的判决 , 以更好地指导后续监管 。
要应对这些乱象 , 就目前而言 , 首先还是要提醒用户多加防范 , 遇见“一分钱体验7天会员”之类的招揽广告时 , 查清楚后续的付费和退出机制 。 这些“便宜”对于APP真正的用户可能是福利 , 但对于路人用户可能就是“诱饵” 。 用户辨识能力整体提高 , 对平台的商业策略本身也是一种“倒逼” 。
其次 , 对于行业监管部门来说 , 或许也该对此民怨颇大的问题集中调研 , 看能否给出行业性的规范指导 。 比如 , 是不是可以要求APP默认选项是单次付费、必须在醒目位置醒目字号写明续费和退订方式 , 等等 。 当然 , 监管和自由是永恒的矛盾 。 规范性的要求 , 也需要在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之间做好平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