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这个“牛鼻子”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锂电池这个“牛鼻子”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文章图片

在我国做出“2030实现碳达峰 , 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后 , 双碳目标就成为国家战略 。 作为碳中和的“牛鼻子” , 锂电池的重要性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应有之义 。 但无论是哪种清洁能源 , 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储能 。 目前 , 能够大规模承担起储能这一任务的便是锂电池 , 储能和动力电池关系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使用 。
更重要的是 , 锂电池不仅是碳中和的“牛鼻子” , 也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大心脏” 。 因为 , 发展电动汽车也是我们的国家战略 , 汽车电动化的不仅是万亿元级的产业增长点 , 更是我国汽车产业摆脱燃油车时代受制于人 , 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次机遇 。
锂电池的重要战略意义 , 我们看到了 , 日韩以及欧美国家也看到了 , 并且都在全面发力 。 韩美要打造“电池同盟” , 欧盟斥资61亿欧元打造两个电池联盟 。 暗潮涌动下 , 各国围绕锂电池的竞争正在快速升温 。
虽说锂电池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 但在市场正面“刚”还要看各国企业 。 幸运的是 , 在这个领域 , 我国已诞生了一批在产业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电池企业 , 比如市占率全球第一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 , 还有比亚迪 , 国轩高科、力神、亿纬锂业等第二梯队企业 , 形成了强大的矩阵 。
【锂电池这个“牛鼻子”必须攥在自己手里】卧榻之侧 , 岂容他人鼾睡 。 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 , 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有责任在这场国际竞争中拿下锂电池行业战略制高点 , 把能源电池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 , 为实现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
不过 , 面对LG、松下等实力强大的国外对手 , 我国电池企业身上的担子不轻 。 以宁德时代为例 ,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年轻企业 , 虽然其整体市占率领先 , 但在海外市场 , 宁德时代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 与LG、松下相比并不占据优势 。
要想拿下锂电池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 我国企业在海外同样必须有强大的布局 , 一个原因就在于目前不甚健康的锂电池产业链 。
如果说 , 随着今年开始全球范围电动汽车的产销两旺 , 锂电池原材料出现适度上涨的话 , 还算是一种合理的现象 , 但从8月以来 , 碳酸锂价格开始直线飙升 , 较年初涨了几乎4倍价格 , 则是明显偏离了正常上涨的市场轨道 。
本来市场需求旺盛是一件好事 , 但现在由于业内部分企业的炒作 , 上游疯狂涨价 , “截留”产业链上绝大部分利润 , 会导致下游企业乃至整个锂电池产业链的正常运转都面临巨大压力 。
光伏行业就是前车之鉴 。 今年 , 由于硅料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让许多中下游企业陷入严重的订单亏损 , 第三季度光伏装机不及预期 。 上游“大口吃肉” , 下游却连口汤都喝不上 , 这种“畸形”的生态链最终也会反噬上游的利益 , 所谓“旱的旱死 , 涝的涝死!” , 不过如此 。
不谋全局者 , 不足以谋一域 。 上游原材料只是电池产业竞争的众多环节之一 , 从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 , 再到产能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 , 中国企业只有对产业链进行完备的布局 , 才能始终在这场电池大战中掌握主动权 。
动动嘴皮子谁都会 , 但问题在于 , 电池一直是一个重资产投入的产业 ,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 强大的资金支撑必不可少 。 从最直接可感的生产环节来说 , 建设一座动力电池工厂 , 其投资动辄需要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