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味道的中式古韵,每1㎡都有超强的感染力( 二 )
建造中式庭院的时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 因为传统的建筑园林会留下一个当时精神框架的“结” , 在这个“结”的框架基础上 , 新的建筑园林会慢慢地渗透其中 , 一步一步结合当代生活方式地发生变化 。 对于这种场域营造过程中 , 没有“突然”这种时间概念 。 场域就应该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一步一步地建造起来 , 而不是瞬间出现 。 那么我会想 , 我们是否可以设计出完整的、漫长的时间“结”?我们是否可以设计出这样的时间设计图 , 就像漫长的时刻记录表、像日记、像历史那样?
于是我尝试着寻找一种方式 , 寻溯一种适合建发产品体系——“儒门”、“道园”、“唐风”、“华纹” , 的记录方式 。
在榕城这片远古的土地上 , 数千年前的先民们常与海为伴 , 南下西洋 。 在没有文字之前的时间是怎么记录的?东汉郑玄曾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 , 事大 , 大结其绳 , 事小 , 小结其绳 。 结 , 作为文字的先行者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 , 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 , 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 。 斗转星移 , 数千年弹指一挥间 , 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结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 。
诚然 , 结的艺术在如今已有些式微的意味 , 但它悠长的历史背景 , 曲韵各异中亦藏着无限种可能性 , 在我看来 , “场”域可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借助当代这个时期的“结”碰撞出新的一番模样 。
如果说“场域”是要搁置“自我的结”才能进去的一种结构 , “造场”就是要亲手去做才行 。 当然“造场”也是关于如何适宜地建造的道理 , 似乎有法可循的 , 微观室内的“场”如何与景观体系、建筑体系相融合 , 对这种融合状态的“结”决定了原型设计上的差异 , 基本上是一种心性“年华未央、见微知著”的过程 。 或者 , 即使面对今天快速的设计与建造周期 , 也想办法尽可能做到“快中有慢” 。
所谓“人象”的感受和思绪可以很远 , 但身体可以接触和感知范围的“结”似乎是有限的 。 我们在每个相似又不同的空间、时间“结”里 , 喝茶、聊天、工作 , 它们既有清晰的界限 , 又彼此照应 。 我们经常忽略这种思绪和身体的感觉 , 或许要经过室内微观的“物象”空间和更小一级的类似家具、艺术品的空间 。 它们加入到这种触摸和凝视的过程中 , 加入到这种非叙事的叙事线索中 , 带着时间、方位、场势、光、气味、空气流动触及皮肤的感觉、声音、温度、氛围 , 精准或者模糊 , 完美或者不完美 , 完成或者未完成 , 平和或者肃穆 。 在这个“造场”的沟通过程中 , 由建筑园林的“结”分界不同小块的构成系统 , 在我们的眼里甚至比内部空间还重要 , 没有他们 , 我们的室内“场”如植物一般 , 无处扎根 。
我记得 , 当这里刚建成时 , 和一位朋友坐在室内看着外面的水、石 。 那位朋友问 , 这个园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 那位朋友说出了答案:“这园子是在你们完成后才出现的 。 ”
——吴文粒于福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