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装名称 古代服装有哪些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古代服装名称 古代服装有哪些

文章插图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 , 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 , 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 , 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
黔首:黔 , 黑色 。黔首 , 即以黑巾裹头 , 代指平民 , 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 , 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 , 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 , 《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 , 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 , 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 , 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 , 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 , 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 , 向封建政府呈报 , 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 , “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
【古代服装名称 古代服装有哪些】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 , 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 , 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 , 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 , 黄榜未霑恩 。”
布衣:麻布衣服 , 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 , 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 , 其馀则麻枲而已 , 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 , 即指贫贱之交 。
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 , 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
青衿:亦作“青襟” , 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 , 泛指有学识的人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 , 青衿一憔悴 。”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
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 , 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 , 因以青巾裹头 , 故名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 , 武力二十余万 , 苍头二千万 。”《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 , 使为王 , 异军苍头特起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 , 言与众异也 。苍头 , 谓士卒皁巾 , 若赤眉、青领 , 以相别也 。”至汉代 , 战事减少 , 逐渐沦为奴隶 , 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 。遭逢战乱 , 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 。魏晋以后 , 则纯为私家奴仆 。《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 , 数称病私出 , 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 , 使苍头奴上朝谒 , 莫敢谴者 。”《晋书 。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 , 苍头八百余人 , 他珍宝货贿称是 。”《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 , 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 , 乞停苍头杨钊等职 。’诏许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