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值腰斩、增速放缓,泡泡玛特让资本买账有多难?( 三 )
来自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潮玩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为204.7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了71.3%,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增速有所下降,市场规模为294.8亿元 , 预计2021年中国潮玩市场将增至384.3亿元 。
虽然市场庞大 , 但集中度却很低 。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指出 , 2019年 , 按零售价值计 , 泡泡玛特在中国潮玩市场中排名第一 , 但所占市场份额仅为8.5% 。 这意味着泡泡玛特尚未成为行业寡头 , 中国潮玩市场仍有广袤的待开发空间 , 而开店就成了行之有效的方式 。
仅2021年第三季度 , 泡泡玛特的新增门店数量就已超过了2021年上半年的新增门店数量 。
根据运营数据 , 泡泡玛特第三季度新开了35家线下零售门店 , 从215家增至250家;新开机器人商店210家 , 从1477家增至1687家 。 而今年上半年 , 泡泡玛特新增线下零售门店32家、机器人商店126家 。
潮玩之外 , 泡泡玛特也在加码其他潮流细分赛道 , 如投资了十三余、Solestage和猫星系 , 三者分别主营汉服、潮鞋以及 Lolita/JK制服等泛二次元服饰 。 此外 , 还先后投资了国产动画《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重生》 , 布局内容制作领域 , 试水电影衍生品 。
进军主题乐园 , 泡泡玛特胜算几何?
“我自己觉得五年以后 , 我们有可能是国内最像迪士尼的公司 , 但是最像迪士尼不代表我们会像它一样去拍电影 , 而是我们也将成为一个拥有多个IP的大型集团 。 迪士尼是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让IP走进大家的生活 , 我们则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让IP为大家带来美好和快乐 。 ”2018年 , 泡泡玛特董事长王宁曾在回应“如何定义泡泡玛特”时如是表示 。
而现在看来 , 泡泡玛特对标迪士尼的计划正在向前推进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8月23日 , 泡泡玛特新增投资企业北京泡泡玛特乐园管理有限公司 , 业务范围涵盖城市公园管理、游乐园、游艺娱乐活动等 , 由泡泡玛特100%持股 。
然而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 , 进军主题乐园领域 ,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道阻且长 。
IP和故事是主题乐园的两大基础能力 , IP可以为故事提供一个角色和载体 , 而故事则可以使IP变得生动、丰富和立体 , 从而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情感连接 , 因此 , 只有IP没有故事的现状让泡泡玛特一直以来承受了不少来自外界的质疑 。
一个可以列举的例子是米老鼠和唐老鸭 。 早些年 , 米老鼠和唐老鸭先是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将IP牢牢地刻进消费者心中 , 然后再通过漫画、周边、手办等方式继续加强这一IP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 最后通过迪士尼乐园持续与消费者产生更为鲜活和真实的互动 。 反观泡泡玛特的Molly , 这一IP只是一个单纯的形象且讲不出自任何故事 , 也就很难和消费者产生情感连接 。
简而言之 , 泡泡玛特的IP更像是本末倒置 。 迪士尼运营IP的方式是从内容到商品 , 因而更具生命力和商业价值 , 而泡泡玛特运营IP的方式则是直接商业化 , 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可替换性 。
退一步讲 , 即便是泡泡玛特成功在主题乐园赛道上站稳了脚跟 , 那么后续庞大的运营支出也会使其举步维艰 。
有统计数据显示 , 筹建了20年的北京环球影城包括周边基建在内的投资已超过千亿人民币 , 而上海迪士尼自2017年起连续4年折旧摊销成本均超过20亿人民币 。 另据中信建投预测 , 北京环球影城的回本周期需要约4年之久 。
不仅如此 , 主题乐园的盈利也很困难 。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曾表示 , 目前国内主题乐园的门票收入约占70% , 二次消费占30%或更低 , 而国外的主题乐园则相反 。 主题乐园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 , 回报周期长 , 市场同质化程度高 , 如果不能盈利 , 就无法翻新、更换游乐设施 , 也会让主题乐园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