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值腰斩、增速放缓,泡泡玛特让资本买账有多难?


千亿市值腰斩、增速放缓,泡泡玛特让资本买账有多难?

文章图片
图1/4
题图 | IC Photo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千亿市值腰斩、增速放缓,泡泡玛特让资本买账有多难?】文/尹太白
来源/DoNews(ID:ilovedonews)
股价一泻千里的泡泡玛特 , 已经从神坛跌落好久了 。
11月1日 , 泡泡玛特披露了2021年第三季度运营数据 , 其整体营收与2020年同期相比取得75%-80%的正增长 。 其中 , 零售店取得40%-45%的正增长;机器人商店取得20%-25%的正增长;泡泡玛特抽盒机取得130%-135%的正增长;电商平台取得125%-130%的正增长;批发及其它渠道取得125%-130%的正增长 。

千亿市值腰斩、增速放缓,泡泡玛特让资本买账有多难?

文章图片
图2/4
泡泡玛特第三季度财报截图
根据泡泡玛特的招股书数据 , 其2020年第三季度的总营收约为7.27亿元 。 如果按此计算 , 则泡泡玛特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总营收约为13亿元左右 。
这一数据的披露就像一剂强心针 。 11月2日开盘后 , 泡泡玛特的股价一度涨超15% , 截至当日收盘 , 其股价为每股55.85港元 , 总市值回升至728.98亿港元 。 即便如此 , 其总市值还是较最高峰时跌去了51% , 较上市首日跌去了23.5% 。
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是 , 自上市以来 , 泡泡玛特的股价一直跌宕起伏 , 不太受资本市场的待见 。 10月29日收盘 , 泡泡玛特的股价已跌至每股45.95港元的历史最低点 , 总市值也较最高峰时蒸发近六成 。
有观点认为 , 资本市场之所以选择“漠视”泡泡玛特 , 一方面是潮玩赛道愈发拥挤 , “IP+盲盒”打法不再新奇且容易被复制;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对泡泡玛特的业务可持续性以及商业模式存有较大疑虑 。 那么 , 总市值曾逼近1500亿港元的泡泡玛特 , 该如何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 , 重回高光时刻呢?
泡泡玛特之困:增速放缓、“盲盒热”熄火

千亿市值腰斩、增速放缓,泡泡玛特让资本买账有多难?

文章图片
图3/4
泡泡玛特第一大IP“Molly”|泡泡玛特官网
IP是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力 , 同时也是“IP+盲盒”打法的关键 。 目前 , 泡泡玛特运营的IP共有93个 , 包括12个自有IP、25个独家IP及56个非独家IP 。 其中 , 自由IP一直是创收大户 , 根据泡泡玛特2021年上半年财报 , 来自自有IP的营收到达了9.02亿元 , 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0.9% , 而Molly则是自有IP中的主要营收来源 。
但从数据层面来看 , Molly的营收能力正在逐渐减弱 。 根据泡泡玛特的招股书和2020年财报 , Molly在2019年的营收为4.56亿元 , 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7.1% , 而到了2020年 , Molly的营收降至3.57亿元 , 占总营收的比例大幅下滑至14.2% 。
2021年上半年 , 来自Molly的营收继续下滑至2.04亿元 , 占总营收中的比例则由2020年同期的13.7%降至11.5% , 不过从泡泡玛特披露的第三季度数据来看 , Molly在2021年的营收或有望接近2019年时的状态 。
还值得一提的是 , 在2021年上半年 , 泡泡玛特有4个自主IP和2个独家IP的营收均突破了1亿元 , 但其中位列营收前三名的Dimoo、Molly和SKULLPANDA却是收购而来 。 泡泡玛特的招股书显示 , Molly的独家授权在中国的到期日为2026年5月9日——这是泡泡玛特严重依赖的IP之一 , 其曾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 , 公司无法确保Molly的受欢迎程度能否一直保持现有水平 , 如果Molly受损害或未能保持其目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 则将面临没有替代品的困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