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来历与意义?

来历:
民国4年(1915年),参与制定《中华民国森林法》的著名林学家凌道扬,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的林业现状,便开始实践他所提出的《森林救国论》,致力于森林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 。
凌道扬连同韩安及裴义理(Joseph Bailie)等林学家,上书当时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将美国“植树节”的推行办法向农商总长张謇提出,希望政府仿效,在中国推行植树节 。由于中国民间有在清明节植树插柳的习俗,所以凌道扬等林学家倡议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 。同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批准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 。
1916年4月6日清明节,北洋政府在北京西山马金顶举行了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庆典,同时要求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都要在植树节期间广泛植树造林 。这项活动每年照例举行,持续多年,但以后渐渐流于形式 。
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之后,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农矿部呈请行政院,鉴于国父孙中山生前积极倡导国家造林运动以改善民生,因此,明订每年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当天)为植树节(国民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称该日为“国父逝世纪念日”),并在行政院院会中通过《植树节举行造林运动办法》,通令全国实施 。
【植树节的来历与意义?】意义: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

植树节的来历与意义?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