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汤 汤和( 五 )


等回到南京后,朱元璋对汤和十分不满,《明史》云:
师还,友德、永忠受上赏,而和不及……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 。顿首谢,乃已 。
意思是,朱元璋重赏了傅友德和廖永忠,却痛骂汤和一顿,汤和跪着磕头谢罪,朱元璋才罢手 。
因为朱元璋认为,汤和作为主帅,畏手畏脚,差点误了大事 。
其实,笔者认为,这个时候的汤和,已经不是明朝建立之前的汤和了,当年,汤和“临敌忘身”,锐不可当 。但是,现在他有了爵位和富贵,有点“惜命”了 。所以,上了战场,他没有以前拼命,他并非怕死,而是觉得没必要像之前一样冒险 。

家常汤 汤和

文章插图

一年后,汤和随徐达北伐,在断头山和元军遭遇,史载“战败,亡一指挥,帝不问”,意思是,汤和又打了败仗,还造成了一位指挥使战死,朱元璋念及汤和之功,并没有问罪于汤和 。
其实,朱元璋对汤和,有种“恨铁不成钢”之感 。有一种可能,就是朱元璋一直期待汤和再立新功,他好借机会把欠汤和的“公爵”封赏给汤和 。从接下来的记载看,这种可能性很大 。
洪武九年,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犯边,朱元璋立即派汤和带兵前往延安,汤和在延安坚守了一年多,伯颜帖木儿最终兵败投降 。等汤和从延安回来,他被朱元璋封为信国公 。《明史》云:
“进封信国公,岁禄三千石,议军国事 。”
“议军国事”这4个字,并不是每个公侯都有的,这说明汤和当时参与明朝军队的指挥 。在这期间,汤和多次前往凤阳、北京等地帮明朝操练军队,修缮边防城墙 。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在时隔多年后,朱元璋重新信任了汤和 。
五、急流勇退,寿终正寝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徐达北伐草原,汤和任副将,此战大胜而归,四年后,徐达病逝 。这不仅意味着朱元璋又失去了一位老伙计,还意味着汤和将会更加深入地参与军国大事 。洪武十八年,蛮族叛乱,朱元璋派汤和为征虏将军,配合楚王朱桢围剿叛军 。朱桢是朱元璋的第六子,名义上是朱桢带兵,其实还是汤和全权负责,这一次,汤和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军事高潮,他完胜敌军,一次性俘虏敌人4万多人,并擒获蛮人首领 。
家常汤 汤和

文章插图

洪武二十一年,汤和突然向朱元璋提出辞职,朱元璋听完后,大喜 。《明史·汤和传》云:
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 。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帝大悦 。
意思是,当时朱元璋年事已高,天下已经没有兵戈之事,徐达、李文忠都已经病逝了,朱元璋想收回兵权,但并没有公开采取措施 。汤和洞察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大喜过望 。
朱元璋对汤和的“识趣”非常认可,他在凤阳给汤和赐了府邸和良田,让汤和回家养老 。
汤和在回乡之前,为明朝做了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时,沿海倭寇经常来犯 。他们机动性极强,杀掠过后立即消失,让朱元璋非常头疼 。朱元璋便让汤和去一趟 。汤和巡视一圈后,觉得最好能在沿海一带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卫所,朱元璋欣然同意,在汤和的建议下,一共设置了59座沿海卫所 。《明史》云:
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 。
汤和建立的这59座卫所,在后来抗击倭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嘉靖年间,汤和所遗留下来的卫所,仍旧非常坚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