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不如造厂,造厂还不是未来( 三 )


造车不如造厂的规模化效应 , 毫无疑问是新势力们成功的财富密码 。
未来平台为王?
传统车企被造车新势力打得丢盔弃甲 ,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固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 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主动性的变革 。
那么按照电动车的未来在智能化的逻辑 , 苹果难道真的会成为最终的赢家?现实也并非只会是历史的重演 。
谷歌、百度就曾重押无人自动驾驶的软件系统 , 几番挫折后一个技术突破缓慢 , 一个与传统车企分分合合 , 最终不得不躬身入局 。
华为言必称坚决不下场造车 , 但自研的HiCar系统只能选择名不见经传的中小车企合作 , 主流品牌车厂要么是有图谋自己软件生态的野心, 要么是在设防互联网企业的出尔反尔 。
智能手机领域最终形成安卓、iOS系统双分天下的格局 , 一是老牌厂商的塞班、Windows Phone系统固步自封 , 没有意识到开放生态的平台收费模式更加具有未来 , 二是摩尔定律还处于辉煌时期 , 硬件平台的快速发展 , 得以让软件体验呈现出完美状态 。
智能汽车战争的开端 , 便发于软件生态的竞争 。 BAT早早地投入团队、资金进行车联网系统的开发 , 但苦于合作车企的貌合神离 , 落地场景实现进度缓慢 。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们吸取教训 , 软硬并行 , 每家都开发出自己的软件平台 , 但本质上仍没有脱离底层安卓系统的框架 , 且其使用体验还要受制于上游英伟达等芯片厂商的算力技术突破 。
更何况 , 这种打造软件闭环生态 , 进行平台垄断收租的盈利模式 , 正在被世界各国政府警惕 , 以及面临服务、内容提供商的反击博弈 。
手机领域苹果与政府、内容提供商的官司不断 , 华为在国内也与腾讯等软件提供商 , 不时来一场没有硝烟的谈判战争 。
智能化电动车未来的软件生态 , 目前来看只有订阅制的自动辅助驾驶技术 , 尚有各家的独门技术和收费空间 。 其他车载软件的移植和开发 , 至少在各家月交付量只有1万的市场空间里 , 还不足以吸引优秀的产品和团队 。
那么与其担心美好的未来能否有实现的一天 , 还不如抓紧可以看到的当下 , 开足马力 , 不断造厂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