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没想到一熬就是十年,一直熬到春天来了( 二 )


张送根看到 , 现有的医疗机器人的公司 , 基本都是近五年成立的 , 尤其是近两三年成立的比较多 。
关键时刻
拿到中国的第一个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 , 这是天智航从艰苦的技术突破的第一阶段 , 转向第二阶段的关键节点 。
“我们制定了中国首个医疗机器人的产品标准 , 这是非常难的事情 , ”张送根说 , “以前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都是仿制的 , 他们的标准规范都是翻译过来的 , 而我们是原始创新 , 都是我们自己实践并得到国家认可制定出来的 。 ”
张送根告诉采访人员 , 做产品标准 , 必须要得到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所的认可 , 之后一起制定检验标准 , 检验的方法 , 还要共同研制检验的设备 。 这些都是非常艰难的 。 需要检测机构有牺牲精神 , “因为做我们这种创新设备的检测跟做普通设备的检测收费标准是一样的 , 但普通的一两个月就检测完了 , 做我们创新的可能需要一两年 , 还要添置很多的检测设备 , 增加很多的检测人员 。 实际上对检测机构来说 , 做这个经济效益是很差的 , 并且还承担了非常大的责任 。 ”
在张送根看来 , 北京医疗器械检验所和那些引进设备开展临床试验的医院都是英雄 , 在这个过程中 , 他们付出了很多 。
“创新绝对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 , 它是一个相关集体的创新 , 是整个环境的创新 。 ”张送根感叹到 。
度过了“没有任何掌声 , 没有任何鼓励”的第一阶段 , 天智航迎来了第二阶段——商业化落地 。
“第二阶段我们比较幸运 , ”张送根回忆称 , “2010年我们拿到证后 , 又赶上了北京市重视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好政策 , 外面的投资者不投 , 政府亲自下场来投 , 我们获得了实质性的资金支持 。 ”
张送根把这看作是典型的国家经济转型的一个代表 。 “这说明那时候 , 国家就认为自主创新很重要了 。 如果没有国家当时的这种转型 , 那就没有现在的天智航了 , 因为我们根本拿不到钱 。 ”
2010年 , 北京市搞了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政府股权投资政策 , 天智航是第一批的北京市政府股权投资的项目 。 于是 , 同年 , 天智航做了一次股份制改造 。
“中关村管委会和中关村发展集团来给我们做投资 , 那时我们只有两间办公室 , 连一个会议室都没有 , ”张送根回忆说 , “那时中关村发展集团也刚起步 , 集团总经理亲自到我们公司来调研 , 然后决定给我们做政府股权投资 , 2000万的政府资金加上集团500万的自有资金 , 一共是2500万的投资 , 当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 这个也是我觉得在公司成长过程中 , 非常具有里程碑价值的事情 。 ”
张送根记得 , 2014年左右 , 国家药监局开始做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 也让包括天智航在内的一大批企业受益了 。
“以前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仿制的 , 如果是创新的产品 , 审评员不敢批的 , 因为审评员是终身追溯制 , 就是他审评的产品 , 如果未来出事故 , 他是要担责的 。 ”张送根对采访人员说 。
张送根表示 , 创新的东西注定是不确定性很大的 , 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 。 如果创新完了后 , 总是审评过不去 , 那就没有人愿意创新 。 所以国家在转型当中 , 国家药监局搞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 “就是先用专家评审 , 如果一旦确定创新产品 , 就提前介入 , 组织专家组进行认证 , 用专家集体的决策 , 来代替个人的判断风险 。 ”
2015年之后的五六年间 , 天智航进入第三个阶段 , 这期间公司的主力产品铺向了临床 , 同时公司又赶上了科创板的一个好机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