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背后
“刚开始 , 我们以为这个蛰伏期也就三五年 , 没想到一熬就是十年 , 可以说 , 我们没有放弃 , 一直熬到了春天来了 , ”张送根对采访人员感叹 。
2015年 ,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了 , 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及其团队用天智航自主研制的骨科机器人 , 成功挑战了世界脊柱外科手术领域的“禁区”——被喻为“生命中枢”的上颈椎畸形手术 。 标志着公司第三代产品“天玑”的产品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天智航的第三个阶段 , 获得了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各个部门的强力支持 。 “第一个阶段更多的是初心 , 想把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第二阶段是得到北京市的支持;第三个阶段是得到国家的支持 。 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 。 ”张送根总结说 。
这次国家甄选出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让张送根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心 , 他深切感受到 , 国家在资金包括上市等各方面都给出了实质性的支持 。
张送根认为 , 创新不是一个单纯技术的事 , 创新是一个产业体系的事 , 比如产品的创新 , 技术的创新 , 临床的创新 , 它都离不开政策的创新 , 就是必须让创新者得到应得的创新回报 , 创新者才会越来越多 。 “国家正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 ”
2017年 ,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两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通知》 , 要依托国家权威医疗机构建立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 。 “这个说明国家是非常有远见的 , 没有国家的这种强烈支持 , 我们不可能这么高起点走下去的 。 ”张送根对采访人员称 。
在两部委的力推下 , 全国有21家医院牵头开展骨科机器人辅助医生手术的应用示范 。 “因为我们是新的东西 , 既没有收费也没有医保 , 对于医院去采购是有非常大压力的 , 因为这时候政策是滞后的 , 那么有国家的鼓励行为 , 就使得这些医院觉得这是一个国家鼓励的方向 , 他愿意去尝试这种新的东西 。 ”张送根回忆到 。
正是由于国家的鼓励行为 , 造就了两个结果 , 一个是原来的国产医疗设备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 , 一开始都是从小医院开始 , 比如乡镇卫生院、县医院 , 一直做到市医院 , 到现在也还很少有进省级医院的 , 国家级医院连想都不太敢想 。 而天智航的产品大部分都在大医院 , 比如北京积水潭医院、301医院、上海六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医院、西安红会医院等 , “某种意义上 , 我们首先得到了大医院的认可 。 ”张送根说 。 另一个结果则是 , 天智航在国际同行的竞争中保持了领先 , 市场占有率接近80% 。
【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没想到一熬就是十年,一直熬到春天来了】张送根对公司的设想是 , 希望将公司打造成一个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器械的创新公司 。 “因为只有到全球去 , 才会形成全球的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和影响能力 。 ”张送根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