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勃兴的“国潮” 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从屡屡创下收视率纪录的综艺节目 , 到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 , 再到回头率颇高的“汉服控” , 近年来 , 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 。 年轻人更喜欢传统文化了吗?传统文化传播体现了什么新规律?传统文化为什么也可以很流行?读懂这些问题 , 不仅需要理解当下 , 还要追溯丰富而博大的历史 , 以此破译隐藏在民族情愫深层的文化基因 。
------------------------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 , 对于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 , 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 。 悄然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 , 不仅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的年轻人 , 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 , 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 , 惊讶透着欣喜 。
放眼望去 , 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 , 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 。 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 , 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 , 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球鞋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 , 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 , 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 , 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 , 嬗变而成的文化作品 , 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
仿佛就在不久之前 , 主流舆论还在讨论“如何拯救传统文化” , 而现在 , 这样的讨论似乎已经失去意义 。 然而 , 崭新的局面 , 也带来了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传统文化为什么突破了过去的传承困境 , 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 ,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
显然 , 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 , 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 , 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 而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 , 最关键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 。 只有摸清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具体影响 , 我们才能对这股潮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 从而更好地认识、融入、引导这种潮流 。
在这两大要素中 , 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 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 , 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 。 工装裤的流行 , 迎合了二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大众对生产便利的追求;摇滚乐的流行 , 迎合了二十世纪中叶发达国家青年对社会结构的反叛;社交网络的流行 , 迎合了当代人在网络时代对更丰富的人际联结的渴望……正如这些例子一样 , 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 , 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 , 重新焕发出四射的生命力 , 同样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 。 这个需求 , 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 。
比如 , 文艺复兴使得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 , 取得了辉煌的社会成就 。 这场实质上的进步性社会变迁 , 之所以被冠以“复兴”之名 , 便是因为当时的欧洲人面对新取得的社会成就 , 选择了将自己从古人那里继承而来的文化遗产作为精神认同的对象 。 而在近代日本的发展进程当中 , 我们也看到了从发现自己落后时的“西化” , 到初步崛起后的“复古”的变化 。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 本质上是对本文化族群的历史的认同 , 因此 , 当一个社会处于上升期时 , 人们便会主动地去发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 , 从其中找到自我认同的来源 , 而反过来看 , 当一个社会面临内忧外患时 , 传统文化则常常成为批判与省思的对象 。
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 , 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在这个过程里 , 产业资本的流动 , 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 。 不难发现 , 越是在产业资本总体量大、流动性强的地方 , 各种各样的流行趋势越是层出不穷 , 且动力十足 , 而在那些资本难以流动的地方 , 则很少会出现新的潮流 , 即便出现也难以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 。 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 , 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 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专业的热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