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至下从右往左,数千年来汉字为什么这样读

  从上至下从右往左 , 数千年来汉字为什么这样读

从上至下从右往左,数千年来汉字为什么这样读

----从上至下从右往左 , 数千年来汉字为什么这样读//---- //

  左图为良渚黑陶贯耳壶;右图为龙虬刻文陶片 。

  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 , 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 。 目前出土的大量疑似文字的行款方式 , 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 , 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 , 可以分为两组 , 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 。

  不过 , 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 , 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 , 不足就非常明显 , 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 。

  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

  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 , 应是新需求 。 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 , 我们不难猜测 , 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 。 所以 , 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 , 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 。

  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 , 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 , 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 , 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 然而 , 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 , 尤其是单简书写时 , 无论是“方便说” , 或是“持简习惯说” , 都略显牵强 。

  “方便说”认为 , 汉字字形便于竖写 , 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 , 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 。 但事实上 , 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 , 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 , 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 , 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 。 而就竹简而言 , 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 , 同样构不成竖写字序的决定性因素 。

  “持简习惯说”认为 , 古人应是席地而坐 , 左手持简 , 置于胸前 , 右手执笔而书 , 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 。 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 , 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 。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 不是别的 , 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 ”比如 , 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 , 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 , 可见古人有时候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 , 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 。

  这样 , 就剩下第二点 , 即活动本身 。 毫无疑问 , 甲骨占卜活动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 , 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 。

  首先 , 地位优势 。 “生民之初 , 必方士为政” , 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 , 无论政治还是生活 , 占卜可以用来指导一切活动 , 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 其次 , 亲缘优势 。 很多学者认为 , 汉字的诞生与巫及其活动有密切关联 。 那么 , 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 , 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 , 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 。

  如此种种 , 我们不难发现甲骨占卜活动在行款基本样式确立中的关键性作用 。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 , 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 , 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文字呈现 , 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 。 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 , 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 。

  对于这种“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 , 我们还可以找到几个辅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