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一出《红马甲》,还记得那些年股票的疯狂吗

  1992年 , 北京前门地区的第一家股票营业厅在珠市口揭幕迎宾 。 “眼镜儿”在发小儿“大狗”的鼓动下 , 决定杀入股市 , 以图改变命运 。 “大狗”堂姐的男朋友“葫芦” , 是股票营业厅的负责人 , 他们共同集资 , 使用同一个账户进行买卖……从此 , 人物命运随着中国证券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改变 , 富贵与潦倒 , 众星捧月与锒铛入狱 , 都在一瞬间 , 如股票指数一般变幻莫测 。

  这是原创金融黑色喜剧《红马甲》中讲述的故事 , 眼镜儿、大狗、葫芦都是虚构的人物 , 但自从有了股票 , 很多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 却又是真真儿的 。

  “红马甲”指的是证券交易所内的证券交易员 , 因为穿着红色背心而得名 。 上世纪80年代末 , 股票进入中国 , 早期并没有远程自助交易 , 所有指令都需要由交易员来操作 。 所以 , “红马甲”在股民眼中 , 是一个让人血压不稳的职业 。

  关于股票的文艺作品 , 此前最著名的可能要数1994年上映的电影《股疯》 , 同样是小人物想要靠股市改变生活 , 结果让自己和身边人都陷入疯狂的故事 。 在金钱面前 , 人很难保持清醒 。

  《红马甲》导演唐烨 , 曾执导《洋麻将》《甲子园》等话剧 , 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专访时说 , 一直想表现中国这三四十年的变化 , 选取了股票为载体 。 “随着股票进入中国 , 后来又有了风险更高的期货 , 似乎每个人身边突然都有一夜暴富的人 , 人们对金钱的认识慢慢发生了变化 。 ”唐烨说 , “那时候开玩笑 , 刮一阵风吹下来几块瓦 , 砸到10个人里有9个都是经理 。 人人都想经商 , 人人都想致富 。 ”

  相比上海有着从近代开始的金融基因 , 北京起步晚 , 但对一个讲究“有里有面儿”的古都来说 , 带来的冲击也更大 , 原本对钱不在乎的人也纷纷被卷入其中 。 在《红马甲》中 , 开报刊亭的“三爷” , 本是个看淡人生、满口哲理的北京大爷 , 最后竟因炒墓地失败而死 。 在股票营业厅门口卖冰棍的李姐 , 借着往大户室送冰棍的机会 , 一来二去学了一些东西 , 终成炒股大户;不仅如此 , 曾经连开口吆喝都不会的她 , 后来帮人卖墓地还主动要求“留点儿缝儿”(留点利润) 。

  虽然是一部金融题材的话剧 , 有意思的是 , 《红马甲》的出场人物中 , 懂股票的一共只有两个人——“眼镜儿”和“葫芦” 。 如果没有夹杂利益 , 他们也许能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

  “我们花了5年时间修改剧本 , 其间走访了很多从业人员 , 听了很多故事 。 很多戏中人物都有原型 , 还表现了当年的‘327国债事件’ 。 ”唐烨说 , “但我们的戏不是要给观众讲金融专业课 , 讲的还是人和情 , 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 , 人越来越疯狂 , 友情、爱情都毁灭了 。 ”

  《红马甲》是唐烨“城东三部曲”的第一部 , 作为“戏剧东城·第三届全国话剧展演季”的开幕大戏 , 11月13日在首都剧场首演 。

  该剧的另一个定位是京味儿话剧 。 唐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 全都在北京 , 甚至就集中在东城的那一块方圆几公里的地方 , 中戏毕业后到人艺工作 , 还是没离开 , “聊北京人、说胡同事儿 , 我责无旁贷” 。

  唐烨觉得 , 现在一说京味儿戏 , 好像就是《茶馆》《龙须沟》 , “其实我们应该更关注现代人的生活 。 我在2017年做了《北京邻居》 , 反响也不错” 。

  什么是京味儿戏?老舍说过 , 最重要的标志是语言 。 为此 , 《红马甲》剧组专门走访了前门地区的老居民 , 最大程度还原上世纪90年代的语言表达 。 在戏里有大量的北京土话 , 俏皮话和歇后语 , 比如“耳挖勺炒芝麻——小鼓捣它也出油”“有面没鸡子儿做不了槽子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