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充电难题宜堵疏结合
_原题是:破解充电难题宜堵疏结合
破解充电难题宜堵疏结合
<民生观察>
近年来 , 电动自行车电池爆炸事故时有发生 。 特别是日前北京市通州区某小区因电动自行车在室内充电时爆炸致5人死亡 , 再次敲响警钟 。 事实上 , 在此之前已有规定禁止电动车上楼充电 。 但为何该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小区集中充电设施严重不足 。 以当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计算 , 全国至少需要1.5亿个充电插座 , 但实际上只有约500万个 。 二是公共充电设施收费不合理 。 已有的充电设施大多为营利性产品 , 部分公共充电场所价格高 , 公众长期使用难以接受 。 三是入楼、入户禁令难以实现 。 居民们对室外停放电动自行车心存顾虑 , 担心电池或电动自行车被盗等 。
在老旧小区集中充电设施改造、新建小区设立集中充电设施、城市公共区域设立智能化充电柜等方面 , 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 ,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
首先 , 目前存在按“时间”计价、按“功率”计价和按“电量”计价三种模式 , 充电计费以量计价相对合理 。 例如: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关于电动自行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 就明确电动自行车充电费用计价单位为“元/千瓦时” 。
其次 , 保护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投资人利益至关重要 。 北京市石景山区积极探索由政府出资、专业公司代建、单位配合的商业模式 , 由区金融服务办协调保险公司 , 将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纳入区公共管理综合保险 , 每年由区财政拨款进行维护保养 , 确保设施完整好用 。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电价不一、场地协调困难等问题 , 而且让业主获得良好的体验 , 进而养成在充电棚充电的好习惯 , 高使用率也加快了充电桩企业的成本回收 。
再次 , 另一个实现集中充电的方法是换电模式 , 通过“以换代充”模式降低安全隐患 。 传统的充电桩模式需要1小时以上 , 而换电仅需3~5分钟 , 有的甚至只要1分钟 , 速度相当快 , 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随用随换 。 换电模式在骑手、快递小哥等商业配送服务人群中使用较为普遍 。 其中 , “共享电池”服务引人关注 。 这项服务类似于“共享充电宝” , 使用操作简单、费用低廉 , 只需要签订一份合同 , 交一笔押金 , 下载一个App , 就可以租赁共享电池 , 也可以整车租用 , 极大解决了配送人员对电动车续航需求量大的难题 。
【破解充电难题宜堵疏结合】换电模式的本质是一种以电池为核心、换电柜为服务载体、整车为切入点的新生态业务 。 这种模式可有效降低安全隐患 , 运营商能实时掌握电池充电状态 , 而换电柜有联网监控功能 , 且布柜位置远离易燃易爆区域 。 换电模式适合老旧小区无集体充电场所的问题 , 也方便管理 。
在政策扶持层面 , 须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财政补贴、相关标准制定等工作 。 一是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 建议将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网络建设纳入国家新基建目录 , 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布局;将“在老旧小区和新建住宅小区建设或改造集中充电设施”纳入政府重点项目 , 明确年度计划、目标 , 并加强督导落实 。 二是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 从当前公共充电补贴以“桩补”为主格局 , 转变为充换电模式并重 , 引导地方政府给予“集中型充电站”电费补贴 。 三是加大相关技术及标准的研发和制定 。 重点支持研发充换电式电动自行车、电池、电柜的核心技术 。 加快出台《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 尽快制定智能充换电柜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 从源头上提升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的安全性、兼容性和规范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