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东瀛视角】
近藤大介/文
11月11日 , 全球科学权威刊物、英国《自然》杂志刊发的一篇学术论文指出 , 日语起源于中国的辽河流域 , 随着中国农业在日本的普及而逐步传播到了日本全境 。 这一论述迅速在日本引发了热议 。
以下是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泛欧亚语系(Transeurasian languages)——包括日语、韩语、通古斯语、蒙古语、突厥语——可能全都起源于约9000年前的中国 , 并在农业发展的促进之下传播开来 。 泛欧亚语系广泛分布于东起日本、韩国、西伯利亚 , 西至土耳其的整个欧亚大陆 。 但是 , 这个语系的起源及传播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 其中 , 人口的流动、农业的发展以及语言的传播等都让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
此次科研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牵头 , 科研团队由德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语言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遗传学)学者组成 。 利用98种语言中与农业相关的词汇、从古代人类的遗骨中提取的DNA、考古学数据库中的资料等众多领域的庞大资料 , 对泛欧亚语系共同祖先的居住地、人口流动路径及相关时期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高精准度分析 。
研究结果表明 , 泛欧亚语系的共同祖先是约9000年前(日本绳文时代早期)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辽宁沈阳北部西辽河流域、以种黍、粟为生的农耕人群 。 后来 , 经过了数千年的迁徙 , 他们向东北移居到了阿穆尔河(即黑龙江 。 编者注)沿岸地区 , 向南移居到了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以及其他南方地区 。 在这一过程中 , 他们不但传播了农业知识和技术 , 同时也把语言带到了途经之处 。
自此 , 朝鲜半岛的农作物中 , 多了水稻和麦子 。 日本3000年多前的“日琉语系”也是伴随着水稻农耕 , 从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九州北部 。
关于泛欧亚语系的传播 , 曾有人提出过“牧民假说” , 即出现于公元前2000至1000年左右 , 由从东部草原向外迁徙而来的游牧民带来了传播 。 此次研究的结果动摇了这个假说的可信性 。
众所周知 ,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 ,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的普及 。 根据古书《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 西汉平帝2年(公元2年)中国在册人口总数为59594978人 。 从那时起 , 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 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 。 今年5月11日 , 中国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人口总数1443497378人 , 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
对于《自然》杂志刊载的这篇“最新科研结果” , 我只能接受其中的部分内容 。
比如说 , 从古至今 , 文明和文化就像河流一样 , 从高处流向低处 。 所以 , 不仅是农业 , 从国家制度到佛教、医学、服装、音乐、天文学……古代日本的一切文明、文化都源自拥有压倒性文明力量和文化力量的中国 。
在这种文明、文化的流动之中 , 包含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 , 日本也被纳入其中 。 因此 , 语言从中国传到日本 , 就不言而喻了 。
只不过 , 现如今的日本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 。 很多日本人认为 , 学起来最轻松的外语不是汉语而是韩语 。 这主要是因为日语和韩语的语法规则基本相同 , 汉语语源词汇(即源自汉语的词汇)也非常相似 。
对此 , 我的一位专门从事日韩语言比较研究朋友学者说;在比较邻国语言的时候 , 一般来说选取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作为样本 。 按照这个方式来比较日语和韩语的话 , “眼睛”在日语中的发音是“me” , 在韩语的发音是“nun” 。 “鼻子”在两种语言中的发音分别是“hana”和“ko” , “嘴”是“kuchi”和“ipu” 。 除了以上这些词语 , 人体其他器官和部位在日语和韩语中的发音也完全不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