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三 )
对于向北来说 , 就曾出现过因害怕社交失败、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导致“社恐” 。 “之前一个同学 , 我们俩在学生组织共事一年了 , 也不是说非常不熟 , 有次在自习室里碰到了 , 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 , 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无语 , 然后她还做坐到我旁边自习 , 我就更无语了 。 ”接受不了这种场景的向北 , 在同学入座后的几分钟找借口逃走了 。 “她坐在旁边 , 我没法安心学习 , 我会想她会不会观察我学习的状态 , 观察后会不会对我产生不太好的印象……”其实向北知道 , 同学在专心地学习 , 并不会关注她的状态 , 但她依旧无法忍受这种相处 , 找借口离开是她小心翼翼保护这段关系的唯一办法 。
在聊天的过程中 , 如果自己抛出的话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 , “我说的话是不是很无聊”“是哪句话说错了吗”?……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 。 这样的情绪同样让向北害怕和人交往 , 尤其是线下 。 对于这种情绪 , 向北有着自己的解读方法 , “我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别人 , 哪怕一个很小的动作 , 然后把那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非常消极的解释 。 ”
“事实上 , 一些年轻人的‘社恐’是一种自我设限 , 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没成功很没面子 , 所以宁可不去尝试 。 ”迟毓凯说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 人们有时太关注自身、太关注别人怎样看待自己 , 所以觉得说错话、做错事非常丢脸 , 甚至还把社交场合的尴尬场面当作‘社会性死亡’ 。 其实来自他人的关注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聚焦 , 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是被自己放大的 。 ”
调整心态 , 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 , 我会模仿身边的人 。 ”为了改变自己“社恐”的现状 , 陈易琦没少下功夫 。 他经常模仿其他人在类似场合的发言 。 学生组织的部门总结会 , 如何鼓励学弟学妹 , 又如何更好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陈易琦的备忘录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发言人说话时的语气、内容 , 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 , 想着等以后自己遇到相同的场合就这么用 。
对于陈易琦来说 , 能够缓解自己产生社交恐惧情绪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尝试 。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 , 77.56%的受访大学生和陈易琦一样 , 曾尝试解决自己的“社恐” 。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恐” ,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 , 71.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 , 练习融入社交场合 。 向北就是这样 , 在她看来 , 熟悉、事先准备都能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 所以她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 , 尝试结交新的朋友 。 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就成了她摆脱“社恐”的训练基地 。
除了多联系、多尝试 ,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 , 60.80%受访大学生尝试说服自己克服恐惧;18.8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 , 虽然自己有点“社恐” , 但不需要解决;10.63%的受访大学生求助心理类知识科普或者求助心理医生 。 另有16.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 , 自己解决“社恐”的方式是多独处 , 减少和别人来往 。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在迟毓凯看来 , 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 , 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 。 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 , 又想摆脱它 , 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 。 “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 。 系统过敏是调整认知 , 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 , 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 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 , 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 , 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 ”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 , 71.24%受访大学生认为“社恐”给自己带来轻微困扰 , 7.54%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较大困扰 , 其余21.22%则表示没有困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