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四 )
在刘阳阳看来 , “社恐”也不全是坏处 。 他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 , 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往来 , 甚至和很多同学连微信都没加过 。 比起出去社交 , 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 。 “师兄去年博士毕业 , 已经发了10来篇核心期刊论文 , 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 。 ”在刘阳阳看来 , 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 , 能因为“社恐”沉下心来 , 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
和刘阳阳的想法不同 , 研究生入学选导师的时候 , 周瑜下定决心挑战自己 。 “选导师对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 我必须勇敢主动一点 。 ”她一遍遍在心里暗示自己 。 她主动去联系师姐 , 主动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意愿 , 开学后拉着同伴一起去请教导师问题 。 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 , 周瑜顺利地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导师 。
迟毓凯建议青年人 , 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 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 , 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 。 “心理学研究发现 , 18岁到30岁之间是试错的好时机 , 这个年龄段 , 人们已经能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 , 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问题 , 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 , 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 。 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 , ‘杀不死我的 , 必将使我强大’ 。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程思 毕若旭 实习生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1月23日 11 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