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嘿客10亿买到四教训


前段时间,一篇名叫《嘿客交了10亿学费,换来四个教训》的文章引爆了朋友圈 。一年多前,顺丰嘿客还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O2O范本,但此时却已被当成失败案例来敲打O2O创业者 。
“纠结”的顺丰嘿客主打经营食品生鲜、粮油、母婴玩具、家居日用品、数码电器等商品 。顾客可以通过上网或嘿客门店下单,选择将商品寄到家中或所在社区附近的嘿客店中自提,并通过微信、支付宝、网银、门店现金等方式完成支付 。所有商品均由顺丰速运提供配送服务 。但是,嘿客“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三位一体定位的理想挺动感,但现实是却有点“冻感” 。
消费不升级 用户觉得麻烦

顺丰嘿客10亿买到四教训

文章插图
第一:O2O的本质是消费升级,而不是线上线下简单相加 。顺丰作为流通领域相对品质的代表希望自营站点 。但自营站点成本较高,那么怎样在保证自营的同时冲抵站点开设的成本?既然便利店可以做快递的代收代发,作为到家的最后100m,顺丰是否可以考虑反向兼作便利店呢?
但兼作的便利会受限于店面空间和不同的营运体系,配送站点是无法做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便利店的 。不过,我们不是有顺丰优选么?可以把它作为品牌展示的线下店,这样就没有了SKU和便利店营运管理的问题了 。于是,顺丰嘿客就有“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三位一体的定位 。
想法是好的,线上与线下相互导流,从选单、支付、到货也形成了闭环,但用户感受却并不好 。其一,作为快递收发站,顺丰快递大多上门,做一个社区收发站,成本根本支撑不了;其二,作为社区便利店,我要袋盐,你只有图片 。我买瓶酱油,你也只有图片,你下了单,统统只能回家等候 。所以,便利店兼作收发可,反向收发站兼作便利难;其三,线下体验店更是有点空中楼阁,退一万步讲,我即便 想在你的试衣间试衣服,体验一把,但有那么多SKU供选择么?顺丰嘿客的三位一体并没有实现一个良好的互动,反而让用户觉得不知所云,商业逻辑背离了用户逻辑,再合理的推理也是无益 。
第二:O2O的核心价值是便利,而不是给用户添麻烦 。顺丰嘿客的场景逻辑是这样的:你在下班之前或者广场舞之前路过顺丰嘿客,到里面收发一下今天的包裹,顺便交下水电煤气费等,然后再在一个大屏幕上挑选一些家里可能需要的东西,下单支付,然后你就该干啥干啥去 。但嘿客设置的场景逻辑真是那么必要么?
O2O对于用户的核心价值在于:获取更为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解放自己 。反过来看顺丰嘿客,作为用户来看,首先你的东西并不便宜(用户的直观感受);其次,简直是给我添麻烦 。作为收发站,我以前的快递收发都是上门,现在要到店,麻烦 。
第三:O2O的出发点是挖掘年轻用户群体的新需求,而不是把老年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顺丰嘿客的智能设备有很多专门给老年人准备的,但真要老年人去买个只有图片的东西,教育成本很高 。顺丰嘿客的社区战略有考虑在老年人身上 。确实老年人有待挖掘的市场,但绝不是嘿客这种形式 。所以,O2O的出发点是挖掘年轻用户群体的新需求,而不是把老年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
第四:O2O的落点应该是效率的提升,而不是成本的驱动 。O2O对于用户来说有两个目的:优化购买成本,提升体验效率 。对于运营者来说也只有两个目的:降成本、提效率 。判断O2O项目是不是伪需求、靠不靠谱 。O2O平台作为交易的连接方,效率和成本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靠成本驱动,靠补贴取胜,这不能算是一门生意 。顺丰嘿客也存在这个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