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打法 市场营销的玩法变了


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让人们发现这个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发现发生公关事件的时候,阿里几位PR的老大都需要自己冲上最前线,澄清、对骂、讽刺……这 样的事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 。要知道,以前阿里和淘宝会通过媒体造势,盯着对方的软肋一直打,通过专家和用户在各种维度造声音,以达到公众视线里的唯一正确 。
之前屡试不爽的打法,好像突然失效了 。这些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弱,搞定媒体没那么大作用了 。集团军作战在一夜之间蜕变成了双方武将的阵前PK 。
蘑菇街在今年早期,花了比较多的精力在公关方面,我们和很多网络媒体建立关系,和公关公司做各种传播项目,维护和很多公关微博账号的关系,希望他们能对我们的信息做更多正面的传播,也组织不少有关公司、团队和业务的信息定期放出去 。但后来慢慢发现,这些做法其实很难达到我们的预期,有时候还不如陈琪自己发一条微博来的实际 。说直接点,那其实不work 。用我的书名来解释就是,玩法变了 。

市场营销打法 市场营销的玩法变了

文章插图
警惕:定位和营销脱节
支付宝从早年的“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变成现在的“知托付” 。曾经以“信任”和“托付”为题做了大量的视频、路牌等等传播 。我每次都问自己,这玩意有用么?能解决支付宝难用的问题么?再打动人的广告,如果碰到一个“不得不用”的烂工具,所有广告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托付都会破碎吧 。Marketing在天上,产品体验在地 上,Marketing和产品体验脱节成为了支付宝最大的问题之一 。
和很多做品牌营销的同行沟通,我会发现大家一直在“定位”和营销策略上做很多文章,并且都能提出看起来很不错的策略 。但是,当讨论执行案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用微电影 。的确,微电影很火,效果也有 。我也拍过微电影,还拍过不少,我也感受到微电影的制作成本水涨船高 。不过,我整理了不少品牌的微电影,发现有价值的真没几个,有几个特点:
1、生硬的植入 。一定要把品牌和产品信息放在里面,这样的片子几乎没有人看 。
2、讲述情感故事 。跟品牌本身毫无关系的情感故事似乎是获得播放量的前提,在故事中结合一些品牌和产品植入 。广告公司很爽,因为感觉自己不是在做商业,品牌公司很惨,因为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故事讲得好不好 。现实是,能让人看下去的故事凤毛麟角 。
3、过多从品牌概念出发 。微电影大都从品牌传达的内涵角度去发散创意,这样大概念基本一致,但和产品、和营销活动要传达的东西往往相去甚远 。
当然市场上不乏有出色的以微电影为基础的Campaign,但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把成功拴在“创意”上的做法,偶然性太高 。
结果可以预期,效果好的暴发户太少,浪费钱的太多 。
我认为微电影这样取巧,适合用来做锦上添花,而不是长期可用营销方式 。
更浪费,还是更精准?
年初开始,很多品牌对蘑菇街这样的媒体产生浓厚兴趣 。我也去不少一线二线品牌做了沟通,我的感受是品牌在营销上遇到困境 。
一方面媒介公司推荐的还都是自己好掌控,也容易操作的媒体,比如电视、路牌、分众显示屏……但是品牌公司发现这些媒体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关键是这样的推广越来越无法衡量效果,我们没法知道有多少人被路牌影响而访问网站或者产生订单 。于是品牌希望有更多新鲜的媒体加入进来 。他们对新媒体的要求很集中,要定位精准人群,要可衡量效果,要产生互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