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厚家传地理秘诀 萧吉地理风水抄本( 二 )


郭璞像
堪舆,以今人之理解,多为用于丧葬之风水,古人亦是如此,故堪舆又有“葬术”之称 。起初,人们都认为堪舆乃东晋郭璞所著,关于郭璞的传说也不绝于笔 。最为人传诵的应是其与晋元帝之对话,以及为南朝刘宋之开国皇帝刘裕的曾祖卜葬 。《晋书》载:
(郭)璞尝为人葬,帝(按:此为晋文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 。主人曰:“郭璞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 。”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 。”帝甚异之 。
没有理由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至少唐初修《晋书》时人们相信它的真实性 。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其一、郭璞为人卜葬,能将晋元帝引来参观,说明其善堪舆之名已著;其二,郭璞能够料到晋元帝会来参观其卜地,可见对自己的名望十分自信;还有第三,身为偏安东南一隅君主的晋元帝,居然知道“龙角”,可见当时有关堪舆的常识已经十分普及 。而且,晋元帝之所以微服私访,是因为想要考察郭璞给他人所选的葬地是否会危及其地位 。可见,至少在晋代,堪舆就与政治相关,帝王已非常重视堪舆对政治的影响 。
再来看郭璞为晋光禄大夫张澄卜葬其父:
裕曾祖澄当葬父,郭璞为占墓地,曰:“葬某处,年过百岁,位至三司,而子孙不蕃 。某处,年几减半,位裁卿校,而累世贵显 。”澄乃葬其劣处 。位光禄,年六十四而亡,其子孙遂昌云 。
张澄葬其父,请郭璞卜地,虽能使自己长寿显贵,但子孙不蕃,不为所动 。累世显贵,自己的寿命减半,亦无不可 。可见,自古卜葬就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富贵 。但在当时,能够活到64岁已经算是高龄了 。
以上两则故事都是为了说明郭璞在葬术上的神奇,但这门技艺却并非自郭璞始 。《史记·日者列传》也有“堪舆家”的记载;《汉书·艺文志》则有《堪舆金匮书》十四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堪舆做出了解释:“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明显那时的堪舆概念要比后世广泛得多,内涵也精深得多 。东汉王景“记众家数术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作《大衍元基》”,此书应是第一部系统收集方术的书籍 。汉袁安为其父卜葬地,路遇一书生指一处云:“葬此,当世为上公 。”袁家果然累世贵盛 。这是正面的例子,东汉反对堪舆声音最大的当属王充,他的《论衡·讥日篇》正是针对堪舆等方术 。
虽然后人如清代的著名学者如全祖望、赵翼均认为《葬书》始于宋代,但钱大昕则相信出自郭璞之手,并且认为正是因为有了郭璞此书,才使相墓之作层出不穷,花样也不断更新:“《葬书》昉于郭景纯,汉魏以前未之闻也 。然景纯书亦平易而无奇 。自杨、曾、廖、赖之书出,其言汪洋汗漫,诡异难解 。”

廖厚家传地理秘诀 萧吉地理风水抄本

文章插图
钱大昕像
从中国历代古籍的形成规律看,钱大昕的判断是有道理的 。我们可以相信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期间,以及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葬书》,并非郭璞原物,其中有诸多后人的加工和伪托,但不能认为郭璞时代尚无相墓之书 。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演义》定本经过毛宗岗父子的删定,而《水浒传》的成型也在明代正德、嘉靖时期,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明代嘉靖年间已经出现,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明朝前期已经有了类似于《水浒传》的读物,尽管那时的读本与后来的《水浒传》差距甚大 。
而钱大昕之谓“杨、曾、廖、赖之书”,正是《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相宅相墓之属”所收录的题名杨筠松实为无名氏所撰之《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题名杨筠松实为杨筠松弟子曾文辿所撰之《青囊序》、《青囊奥语》,同样题名杨筠松但可能是宋人吴见诚、吴景鸾父子所撰之《天玉经》,宋赖文俊所撰之《催官篇》,以及未收录的廖瑀之《九星穴法》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