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厚家传地理秘诀 萧吉地理风水抄本( 四 )


廖厚家传地理秘诀 萧吉地理风水抄本

文章插图
朱熹像
“大儒”朱熹的推崇,无疑给被视为“小道”的堪舆以“正统”的强力支持 。朱熹在给宋光宗的一道“议状”中,不仅把择地厚葬视为家族兴亡的关键所在,而且把堪舆之点穴比作中医之针灸,不可有“分毫之差”;不仅对专门负责陵寝择地的“庙堂”们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而且力挺处于“江湖”地位的术士,特别是江西、福建的风水师:
臣盖闻之: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逺之计 。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絶 。此自然之理也 。是以古人之葬,必择其地,而卜筮以决之 。不吉则更择而再卜焉 。近世以来,卜筮之法虽废,而择地之说犹存 。士庻稍有事力之家,欲葬其先者,无不广招术士、博访名山,参互比较,择其善之尤者,然后用之 。其或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絶灭之忧,甚可畏也 。其或虽得吉地,而葬之不厚,藏之不深,则兵戈乱离之际,无不遭罹发掘暴露之变 。此又其所当虑之大者也 。……凡择地者,必先论其主势之强弱、风气之聚散、水土之浅深、穴道之偏正、力量之全否,然后可以较其地之美恶,政使实有国音之说,亦必先此五者,以得形胜之地,然后其术可得 。……盖地理之法,譬如针炙,自有一定之穴,而不可有毫厘之差 。……臣窃见近年地理之学,出于江西、福建者为尤盛,政使未必皆精,然亦岂无一人粗知梗概大略平稳,优于一二台史者,欲望圣明深察此理,斥去荆大声,置之于法,即日行下两浙帅臣监司,疾速搜访,量支路费,多差人兵轿马津遣赴阙,令于近甸广行相视,得五七处,然后遣官按行命使覆按不拘官品,但取通晓地理之人,参互考校,择一最吉之处,以奉寿皇神灵万世之安 。
南宋及元、明、清三代,堪舆之风昌盛、以堪舆为业者日多,有关堪舆风水的著作也不断涌现 。《明史·艺文志·子类》共记载明人关于堪舆的著作共25家30种268卷,而《清史稿》则记载了清人关于堪舆的著作共23家、30种、202卷,但其中缺载或遗漏当不在少数,且不说有不少这类著作只是“传抄本”、“未成稿”,即使是完整的“出版物”,也有可能未见记载 。如钱大昕曾为“毛稼轩”《地理书》作序,但《清史稿》的《艺文志·术数类》却未见收录毛氏之书 。
其实,不仅仅在中原地区,不仅仅在汉族生活区,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外的一些其他民族,也同样有类似于堪舆的习俗 。《明史·外国传七》记“榜格那”:“其国地大物阜,城池街市,聚货通商……医卜、阴阳、百工、技艺悉如中国,盖皆前世所流入也 。”、《西域传四》记“默德那”:“国中城池、宫室、市肆、田园,大类中土 。有阴阳、星历、医药、音乐诸技 。”《外国传二》记张辅征安南,建“交阯布政司”,遍访山林隐逸,精通书算及阴阳术数、医药方脉之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