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不饱的AI四小龙( 二 )
技术裸奔 , 难以变现
AI为什么不赚钱很难回答 , 但未成熟技术为什么不赚钱则很好理解 。
Gartner《2021年AI成熟度曲线》显示 , AI市场处于进化状态 , 大部分AI应用仍处于技术萌芽期与期望膨胀期 , 仅有智能聊天机器人趋近于成熟 , 市场所寻求的能力超出了目前AI应用所具备的能力 。 这也就意味着 , 广义的AI应用仍未走出研发环节 。
事实也确实如此 , 现如今AI技术路线的同质化即是最好的证明 , 以AI四小龙为例 , 在被称作中国AI元年的2017年 , 四者均处于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赛道 。
“如今的技术迭代速率很快 , 这其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技术本身是否可行 , 因为很少真正有能适用于行业的技术 。 ”某金融机构技术负责人侯匡告诉光子星球 。 而站在2017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 , 挤在狭窄的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赛道的四小龙 , 究其核心业务均为安防工程 , 显然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 。
“理论上 , 大部分基金都会参与新兴技术项目投资 , 但实际上大家都清楚 , 光靠技术基础层很难变现 , 失败率也比较高 。 ”杨旭告诉光子星球 。 因此 , 受资本青睐或只是表象 , 而真实的AI企业远不及表面那般风光 , 落地问题始终无法回避 。
对于走在实验探索阶段的AI行业来说 , 技术上的试错无可厚非 , 但对企业来说 , 必须用亏损来为AI技术的进步买单 。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AI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安晖曾表示 , 全球近90%的AI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 , 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 。
可见 , 亏损严重是AI行业的通病——拿依图来说 , 2018 年至2020上半年 , 依图分别亏损 11.68 亿、36.47 亿、13.03亿 , 两年半累计亏损超60亿 。 而旷世同期同样亏损严重 , 累计亏损超百亿 。
归根结底 , AI赛道不断投入的研发开支是亏损的症结所在 。 正如云从招股书表示:“由于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 , 研发费用将会持续增加 , 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内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 。 ”而2020全年 , 云从科技研发费用高达5.78亿元 , 占总营收比的75.59% 。
面对业务的不明朗 , 资本也在撤离与驻守中摇摆不定 。 李开复曾公开表示:“有三个AI专家就能估值7亿、靠AI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
而据《2020年中国AI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 , 2019年AI相关融资金额7年来首次下降 , “资本寒冬”下 , 上市、转型 , 成为了AI企业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命题 。
然而 , AI企业的上市路 , 却不再如过往融资般坦荡:旷视科技赴港IPO未果 , 冲击科创板仍处闻讯阶段;依图科技IPO终止 , 在商汤科技通过港交所IPO聆讯前 , 仅有云从科技顺利过会 。 而即使成功上市 , 没有盈利性业务支撑 , 故事也将难以延续 。 因此 , 朝向应用转型 , 成为了技术路线AI企业最后的出口 。
对此 , 李博告诉我们:“有时候技术跑得太快了其实没必要 , 纯技术路线就像美女 , 虽然性感 , 但只能看看而已 , 根本不可能挣钱 , 要么To G要么To VC 。 而应用路线虽然不性感 , 但却是操持家务一把好手 , 寒碜点 , 但是能把钱给挣了 。 ”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 To G项目一直都是AI企业重要的营收来源 。 以商汤科技为例 , 2018年至2020年 , 其智慧城市相关营收占比分别为29%、42%、40% 。 而在2021上半年财务数据中 , 智慧城市占比更是达到了48% 。
占比年年攀升 , 但营收增速却在放缓 , 2019年至2020年 , 智慧城市的增速则分别为139%、7% , 足以说明强调渠道的To G业务始终不具备持续性 , To VC在趋于冷静的资本市场也难以跑通 。 在此背景下 , 技术流AI企业纷纷转型、拓宽赛道以谋求新的增长空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