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不饱的AI四小龙

【喂不饱的AI四小龙】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文烨豪
来源:光子星球(ID:TMTweb)
从生物工程到3D打印 , 从AI到元宇宙 , 互联网的话语似乎一直在变 。
“由技术拥有者推动、媒体涌入加以渲染的造势潮 , 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 但很多技术至今都没有达到人们想象中的程度 。 ”战略投资顾问李博告诉光子星球 。
而在诸多盛极一时的造势神话里 , AI的故事最令人意难平 。
在这场造势潮下 , 元宇宙作为当红炸子鸡仍处浪头 , AI、云计算余热未消 , 而3D打印、生物工程等旧时代的遗物 , 已很难在今天的语境下再激起水花 。
11月22日 , 商汤科技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 作为2020年亚洲收入排名最高的AI公司 , 商汤科技从投融到上市 , 究竟是融资续命、套现走人 , 还是加速让这项技术实现落地应用?
AI赛道潮起潮落
2016年 , Alpha Go横扫围棋冠军李世石 。 大众对AI的印象开始由概念转向应用 , AI也就此成为行业热点 , AI浪起 。
可以说 , 彼时AI的火热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下的元宇宙 。 2017年3月 , AI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 从国家层面释放出积极信号 。
造势与补贴双重红利加持下 , 一众企业泥沙俱下 , 有人寄希望于以AI破局 , 也有人试图缔造AI骗局 。
“比如我是一个乡镇企业负责人 , 也想搞AI , 虽然能不能把AI搞出来还很难说 , 但我得先把项目立起来 , 立项后考核达标便能拿到补助 , 补助拿到了 , AI本身是否搞得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李博说道 。
然而 , 政策红利本身具有时效性 , 并不能支撑企业持续发展 , “窗口期”一过 , 劣者自然会被淘汰 。 因此 , 李博口中的荒唐现象并没有延续太久 , 随着新能源、机器人赛道骗补丑闻的曝出 , 各地政府均加强了相关审核 , 红利日益褪去 , 别有用心的玩家也随之退场 , AI赛道重回正轨 。
其中以AI四小龙( 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为代表的佼佼者借助东风 , 以技术、人才积累博得资本重注 , 短短数年便跃升成为独角兽 。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 , 一众AI企业在吸血成长后却并未如预想中那般飞升 , 而是暴露出了薄弱的真实面 。
杨旭是一位以谨慎见长的投资人 , 投资过程中 , 杨旭往往会关注企业商业模式的竞争力与科创能力 。 他告诉光子星球:“我不在乎投资对象能否成为伟大的公司 , 只在乎它能不能变现 。 还处于早期阶段的技术收益高风险也高 , 距离落地也比较远 ,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被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数据打动 。 ”
杨旭的担心不无道理 , 根据Gartner所提出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 任何新兴技术从诞生到落地 , 都需要经历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稳步恢复期及生产成熟期五大阶段 。
李博告诉我们 , 造势之所以成立 , 来源于舆论会对新兴技术爆发出的巨大期望 , 而忽视了客观技术水平与落地情况 。 造势之下 , 泡沫产生 , 各路人马纷纷投身其中 , 最终暴露出不达期望的技术真实价值 。 因此 , 新兴技术短期效益与研发所需的长期投入间始终存在有矛盾 。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AI本质上并非赛道 , 而是一门技术 。 ”无论技术多么天花乱坠 , 都面临着成果无法落地、商业化进展缓慢的风险 。
根据IT橘子数据 , 从2016年鼎盛时期一年诞生528家AI企业锐减至2020年的25家 , AI之势急转直下 。
新鲜血液缺失 , 存量市场却陷入厮杀的惨状 。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指出:“若公司未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突破技术难关 , 无法研发出具有商业价值、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 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竞争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 ”众所周知 ,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 , 但AI似乎并不能赚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