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失码,谁能捡漏?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谭宵寒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今日 , “微信支付宝收款码将不能用于经营收款”登上微博热搜 。 这一消息源自中国人民银行于上月中旬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 , 从通知原文来看 , 这条热搜多少存在误读 , 因为受到限制的并非“收款码” , 而是“个人收款码” 。
在答采访人员问时 ,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 , 个人收款条码提高了小微经济、地摊经济的资金收付效率 , 但同时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 《通知》主要提到了两方面的隐患:一是在交易层面:混淆了交易性质 , 导致交易信息失真;二是在非法行为方面:不法分子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 。
针对个人收款码的规范 , 央行主要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对具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 , 要求为此类个人用户提供商户收款条码;
二是要求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
三是通过截屏、下载等方式保存的个人动态收款条码参照执行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有关要求;
四是审慎确定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白名单准入条件 。
上述《通知》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 总结来看 , 第一点要求主要是针对个人收款条码带来的交易层面隐患的;后三点主要是针对赌博等非法行为的 , 这个维度的讨论空间不大 。
早在2017年底 , 央行就曾对此进行规范 , 具体为使用静态条码支付 , 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
此次政策调整 , 外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交易层面 , 若支付宝、微信等个人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后 , 小摊小贩们该如何向顾客收款?
通常 , 顾客在线下进行数字化支付的方式有二:一是出示付款码 , 商家端的POS机扫码完成支付;二是扫描商家的付款二维码 , 这其中又包括商户收款码和个人收款码 , 前者主要为聚合支付工具 , 后者主要由微信和支付宝提供 。
一位商家向字母榜(ID:wujicaijing)展示了他店面的两种收款码 , 一种是由当地银行地推的商户收款二维码 , 页面会显示商家名称 , 支持多种支付方式 , 同时支持信用卡支付;另一种为支付宝和微信的个人二维码 , 不支持信用卡支付 。 该商家告诉字母榜 , 目前两种支付方式均未向他收取手续费 , 前者收款后 , 款项隔日到账 , 后者即时到账 。
多年前 , 为推广个人付款码 , 支付宝和微信还曾展开一轮地推大战 。 据新浪科技此前报道 , 2015年时 , 店家尚需自己打印二维码贴在收银台上 , 而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多此一举了 ,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 , 先后有饿了么、美团、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地推人员上门拜访 , 主动给商户带来收款立牌、付款指引贴纸等各种物料 。
随着微信、支付宝付款的渗透率提高 , 许多中小商家也开始使用个人收款码 , 此次政策调整 , 针对的正是此类付款码 。
《通知》提出了收款条码管理的具体管理规范 , 即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 , 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 , 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收款条码 。
这条规范意味着 ,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得向“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提供个人收款码服务 , 至于如何界定“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 , 《通知》暂未说明 。
从这个角度 , 压力其实落在了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上 , 新规要求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需要将小微商家向顾客提供的个人付款码转为特约商户收款条码 , 这势必会引起一轮新的市场争夺战 , 原本归属于微信和支付宝的市场份额 , 面临着被重新瓜分的风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