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读取不能使用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何时休?( 二 )


就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 , “黑猫投诉”相关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 , 2020年11月至今 , 相关投诉超过3万条 , 主要涉及网贷、网上商城、第三方支付、保险等行业 。
该工作人员介绍 , 在金融借贷类App上 , 存在未经用户同意读取通讯录信息 , 在能够与消费者有效联系的情况下 , 通过短信恶意骚扰通讯录联系人;还有一些App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其搜索、购物等记录 , 定向推荐产品 。
今年以来 , 工信部发布10批次《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11批次《关于App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回头看”的通报》以及《关于下架侵害用户权益App名单的通报》 。 而最近一次通报显示 , 38款App存在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 , 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 。
运营商趋之若鹜
易滋生数据黑产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 , 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 , 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 。
“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 , 非必要不收集;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取得个人同意的情形下 , 方可处理个人信息 。 个人信息处理的重要事项发生变更 , 应当重新向个人告知并取得同意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说 。
郑宁说 , 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 不得以个人不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 并赋予个人撤回同意的权利 。 也就是说 , 消费者有权决定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被使用和使用的范围以及停止授权使用 。 对于敏感个人信息 , 还应该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 , 且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才可以处理 。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 用户反感、相关部门接连查处通报 , 为何App运营商仍趋之若鹜?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科告诉采访人员 , 最重要的原因是利益驱使 , 个人信息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 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 , 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大数据分析 , 可以为商业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 同时也使得个性化信息推送、定向广告投放等商业模式成为可能 , 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获得巨大的优势 。
在程科看来 , 个人信息的收集常常具有隐蔽性特征 , 收集者与被收集者处于明显不对等的地位 , 用户对收集过程缺乏可感知性;加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模糊空间 , 比如如何解释“过度” , 如何理解个人信息收集中的“最小且必要”原则 , 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 这些都让App运营商有恃无恐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 也加剧了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的风险 。 安徽省宿州市公安局埇桥分局网安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 用户访问网站或App , 网络服务提供者未明确告知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用户同意前 , 就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 或非因服务过程中所必需的场景 , 超范围、多次收集个人信息 , 像人脸视频、位置信息、通讯录数据 , 这些都容易滋生数据黑产 , 引发违法犯罪 。
多管齐下强治理
联合惩戒压责任
整治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为 , 迫在眉睫 。 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行动 。
11月1日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 , 列出了首批设立“双清单”、提升客服热线响应能力、优化隐私政策和权限调用展示方式的互联网企业名单 , 包括39家主要互联网企业 , 建立已收集个人信息清单和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 , 并在App二级菜单中展示 , 方便用户查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