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新冷战”将为科研合作带来灾难性后果

人类共同生存的星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可持续农业和渔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 而目前这一基础面临来自多方的威胁 , 包括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海洋危机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将有大量人口因气候变化被迫离开家园;许多快速发展的城市缺乏清洁水资源;新的流行病威胁也前所未有 。
当今世界紧密相连 , 这些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已经表明 , 各国相互关联 , 每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都会影响其他国家 。
世界正处于危险之中 ,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 理解这个至关重要的事实 , “以天下为己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提出的“天下体系”)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 我们必须跨越不同的传统、语言和政治制度 , 在不同文明对话的基础上共同努力 。
相互尊重的合作是基于“和而不同” , 而不是期望别人必须和自己一样 。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拥有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答案 。
我们有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国际地缘政治秩序;另一种是科技合作共享 。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 , 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日益密切 。 每四篇科技论文当中就有一篇是国际合作完成 。 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大大加速了新冠疫苗的研发 , 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
中国为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 欧盟、北美和中国 , 构成了世界科学的三个大区 。 就数学、计算机、工程、材料和物理等学科综合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总数而言 , 清华大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甚至高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
【国际观察:“新冷战”将为科研合作带来灾难性后果】2018年 , 中美科学家合著了55382篇论文 , 这是合著论文最多的两个国家 。 此外 , 中国科学家与欧洲、其他英语国家和亚洲的同行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
不幸的是 , 科学与技术合作正受到地缘政治局势的影响 。
种种迹象表明 , “新冷战”抬头——尽管在经历过“冷战”的人当中 , 很少有人想回到那个痛苦的、充满偏见的、分裂的世界 。 将资源倾注于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军事对抗 , 又如何能解决气候、栖息地、食物、水资源和健康危机呢?人类命运休戚与共!
直至最近 , 欧美都大力支持与中国交往 。 但现在 , 西方各国的研究人员面临着程度不一的与中国“脱钩”的压力 。 科研环境中充斥着怀疑与自我审查 。
国家利益在科学技术领域是不可避免的 , 总有一些数据不会被共享 。 但这应该是特例 , 而不是常态 。
如果我们出于无谓的安全顾虑或虚假的优越感而放弃沟通 , 那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 至关重要的是 ,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相互尊重、仔细谈判议定规则与协议以及持续信任的基础上 , 保持尽可能充分的科学合作 。
政策和方法上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差异 。 当我们“以天下为己任 ”时 , 在对这些差异的讨论中就会有所收获 。 只要心怀善意 , 我们就能找到满足彼此关切的解决方案 , 全人类都将因此受益 。
(【英】西蒙·马金森 作者是英国牛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