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9次列车票价 z19次列车


本报记者 许媛媛 本报通讯员 秦 峰 纪红林
去年,按运输总收入计算,西安铁路局劳动生产率达到37.8万元/人,这意味着全局8万多名职工,人均创收37.8万元,比建局初期2005年的人均创收11.2万元增长3.375倍 。这对山区线路占管内铁路总里程80%的西安局来说实属不易 。
近年来,西安局路网规模迅速扩充,2008年至今,相继开通了郑西等3条高速铁路和襄渝二线等5条普速铁路 。在人员刚性需求10300人、每年自然减员3000多人的现实挑战下,这个局如何缓解人员供需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1月19日,记者走进该局劳动和卫生处及部分生产站段,进行了采访调研 。
创新实践,健全劳动标准体系
在西安局劳卫处劳动定额科,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测算宁西二线新线生产人员的需求数量 。他们进入铁路局劳动定额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查阅技术资料和生产定员标准,输入每个工种工作量等数值,仅一个多小时就编制出宁西二线车、机、工、电、辆等系统生产人员需求预测表 。“依靠这个信息系统,我们计算起来既快捷又准确,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工作人员说 。
这个系统是西安局劳动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拥有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覆盖运输生产主要作业过程,实现了标准体系的快速定位和查阅使用,为全路首个将计算机技术与劳动定额管理体系融为一体的创新成果 。
在西安局劳卫处一个书柜里,摞着近半米高的 “大部头”,它们是涵盖9个系统的运输业岗位标准、高速铁路岗位标准、劳动定额标准和生产定员标准,共35个大类、2.35万项数据 。
“岗位标准主要解决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力的问题,劳动定额标准主要研究干活消耗多少工时,据此制定的劳动定员标准则解答使用多少劳动力、劳动力干多少活,三者相辅相成,为盘活既有人力资源、科学组织运输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局劳卫处负责人向记者解释 。
沉甸甸的成果饱含着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的探索实践 。从2008年10月起,西安局劳卫处启动 “铁路运输企业劳动定额体系研究与开发”项目 。该处干部深入生产站段,逐个岗位写实查定,经过现场调研、资料搜集、反复研讨,历时5年,于2013年形成了劳动标准体系 。
以岗位标准体系为例,西安局全面落实岗位准入制度,编制了290个岗位标准,覆盖普速、提速、高速铁路运输生产全过程 。到今年年初,全局技术工人持证率达83%,较2009年提高13.5% 。
盘活资源,推进劳动组织改革
1月13日,记者来到西安局西安客运段整备车间,主任金玉梅向记者介绍: “铁路局实施库乘分离改革,现在用工111人,解决了以前6000名客运、餐营乘务人员跑完车后到车库看车的问题,大大减轻了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 。”
以Z19/20次列车为例,列车乘务员每次出乘,在西安至北京西间往返两次,在车上值乘48个小时、车库看车40小时 。库乘分离改革后,乘务员在站台与整备人员办理交接,看车作业和乘务作业彻底分开,使职工的休息时间得以充分保证 。
在运输劳动组织中,西安局实施的客运人员峰谷时段弹性工作制也受到职工的欢迎 。西安站劳动人事科一名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2009年,车站工作人员实行三班倒,每班95人,应对客流高峰时段仍感觉人员紧张;实行弹性工作制后,每个班组减少到75人,节约出来的60人组成了2个特勤班,专门在高峰时段应对大客流 。这样一来,繁忙时段就有105位职工到岗 。这个站还将弹性工作制运用到售票组织、接发列车等方面,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为即将到来的春运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