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基于"实力地位",美国挡不住( 二 )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基于"实力地位",美国挡不住
文章图片

中法SVOM天文卫星初样在上海测试中(图源:SECM-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未来的合作计划也在讨论中 。 计划在月球南极登陆的嫦娥六号将搭载15公斤法国载荷 。 欧洲航天局对中俄月球科研站计划也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 出于更长远的考虑 , 欧洲最近公布的自研载人飞船方案中 , 还将中国空间站作为其对接目标之一 。
中俄航天合作已经非常深入 。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曾大量借鉴俄罗斯经验 。 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也是搭载俄罗斯火箭发射的(但不幸失败) 。 北斗和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融合与互补则是两国战略合作项目 。 随着美俄关系的恶化和国际空间站临近退役 , 俄罗斯退出国际空间站的意图愈加清晰 。 不管是否自建空间站 , 俄罗斯未来的载人航天必将和中国发生交集 。 计划中不仅有中俄航天员互访和空间站联合飞行 , 还有和欧洲航天局合作 , 在库鲁航天中心从赤道附近发射载人飞船的计划 , 其目的之一就是对接中国空间站(目前俄罗斯发射场纬度太高 , 无法抵达42度轨道倾角的中国空间站) 。 今年两国签订备忘录的中俄月球科研站更是一个大手笔的合作项目 , 将翻开人类月球开发的新篇章 。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基于"实力地位",美国挡不住
文章图片

中俄月球科研站线路图(图源: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一直有良好的航天合作 。 中国巴西资源卫星计划执行三十多年长久不衰 。 中国不仅在三十年前就为巴基斯坦发射了卫星 , 中国空间站迎来的第一位外国航天员很有可能来自巴基斯坦 。 中国和联合国合作 , 将中国空间站实验机会提供给全球各国 。 过去美苏的空间站和现在的国际空间站都没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这样的机会 。 首批遴选出来的实验中 , 有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 , 包括非洲 。 此外 , 中国主导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以及一带一路计划中 , 都有中国航天的贡献 。
在美国 , 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希望和中国进行航天合作的声音 。 继NASA前局长博尔顿的呼吁后 , 今年五月 , 《时代》周刊发表了商界人士和前宇航员的联名文章 , 直接要求废除沃尔夫条款 , 邀请中国飞船访问国际空间站 , 并将中国纳入到国际月球探索计划中 。 很多人在问 , 为什么冷战高峰时期美苏可以合作 , 实现了阿波罗-联盟飞船的对接飞行 , 现在和中国却不可以?
NASA今年多次表现出了友好姿态 , 对中国火星任务表示祝贺 。 4月 , NASA和中国破天荒地交换了美国火星轨道器和天问一号的轨道数据 。 据说NASA是以安全理由(避免相撞)向国会申请了沃尔夫条款的豁免才得以实现 。 当然 , 中国在这件事情上展现了大国风范 。
那么 , 这一切背后的重要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在西方一片反华声浪中 , 仍有那么多国家积极地和中国进行航天合作?
原因不难找到 。
对欧洲、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来说 , 美国已经被证明不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 。 最新的案例就是澳大利亚核潜艇事件 。 在航天合作上也不能保证不发生这样的事情 。 美国这二十年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和重返月球计划上的多次反复已经让欧洲合作伙伴惊出了几身冷汗 。 美国的财力物力和NASA现在的技术能力也让它的合作伙伴担忧 。 SLS登月火箭不仅已经多次推迟 , 甚至不排除最后失败的可能性 , 因为其昂贵的成本注定了它是不可持续的 。
俄罗斯则已对美国完全失去信心 , 退出国际空间站几乎已经铁板钉钉 。 而历史证明 , 中国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 。 和中国合作 , 对欧洲来说是脚踩另一只船 , 双保险 。 对俄罗斯来说 , 可能是唯一选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