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航天合作三十多年的曲折历史则可以从另一方面给出合作的意义 。 上世纪80年代 , 中国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了法国的实验装置 。 1992年 , 中国为瑞典发射了Freja科学卫星 。 2003和2004年 , 中国和欧洲航天局合作的双星计划(两颗空间科学卫星)发射成功 , 任务圆满完成 。 2003年 , 中欧签署协议 , 中国参加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 。
然而 , 伽利略计划很快便发生变数 。 出于所谓安全理由 , 中国在合作中受到了诸多限制 , 最后被踢出伽利略计划 。 这主要是受到了美国的压力 , 也反映了欧洲一部分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敌视 。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 , 退出伽利略计划后 , 中国大力发展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 。 2012年北斗区域导航服务便投入了运营 。 2020年 , 北斗全球定位星座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 伽利略系统则起了个大早 , 赶了个晚集 , 直到2018年才完成组网 , 几乎和北斗同时建成 。
美国人也有类似的经验 。 在美国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之后 , 中国通过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逐步掌握了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 , 最终发射了自己的空间站 。 此时此刻我们的头顶上 , 有着一个日趋老化、临近退役的国际空间站 , 还有一个崭新的、局部技术更先进、设计更合理的中国空间站 。
文章图片
中美太空竞赛漫画(图源:facebook)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 事实已经证明 , 不和中国合作 , 反而会激发中国急起直追 。 这些年中国航天进步神速 , 有些先进技术甚至超越了西方 。 封锁和制裁阻止不了中国的发展 , 合作才是双赢 。 这也许是欧洲人在吸取了伽利略计划的教训后 , 转而积极和中国合作的原因之一吧 。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基于"实力地位",美国挡不住】此外 , 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已经认识到 , 很多事情不和中国合作就无法达成目标 , 如空间碎片控制 。 这和气候问题上需要中国合作的道理是一样的 。 中国已经是一个太空大国、强国 。 在太空要绕开中国几无可能 。 拒绝和中国的合作得不到任何好处 。
对科学家们来说 , 他们关心的是 , 能否得到更多的飞行机会 , 能否取得更多成果 , 进而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 。 毕竟 , 太空飞行成本高昂 , 有些项目甚至超出了一国独自承担的能力 。 合作是分摊成本、分享成果的最佳途径之一 。 中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力能为和平利用空间、探索太空做出很大的贡献 。 所以 , 在中外航天合作这个问题上 , 国外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持支持态度、反对政治干预 。 是啊 , 互利双赢的事情 , 实在没有反对的理由 。
所以 , 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 , 扎扎实实地提升自己的实力 , 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会水到渠成 。 中国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 站在实力地位说话 , 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 我们的合作原则应该是 ,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 在确保自主能力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 , 实现互利双赢 。
祝融号和火星快车或许一时没能说上话 。 但没关系 , 只要我们都在那里 , 沟通和合作自然就会发生 , 因为这是人类的共同事业 。 总之 ,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前景光明 , 未来可期 。
来源|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