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蓝
航天爱好者、英文电子杂志Go Taikonauts创办人之一
这个月有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 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号火星轨道器和中国“祝融”号火星车按计划要进行五次通信试验 。 但很遗憾 , 第一次试验并没有获得成功 。 火星快车没有接收到来自火星表面的信号 。 此后再无消息 。 我们只能假定后面的试验也未获成功 。
文章图片
欧洲航天局推特宣布火星快车-祝融通讯试验(图源:ESA/twitter)
按计划 , 当火星快车经过祝融号上方时 , 它会将天线转向火星表面 , “聆听”可能来自祝融号的信号 。 中欧双方在十月份确定了11月7日至22日期间的5次通信机会 , 每次十分钟 。 如果火星快车接收到祝融号的信号 , 它会把数据先保存起来 , 然后将天线转向地球并开始转发数据 。 欧洲航天局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的空间运营中心将在两小时后收到数据 , 然后它们会被发给中国航天部门做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
虽然没有等到期待的成功消息 , 但这次合作仍具有重大意义 。 这不仅仅是中外航天器之间在地球之外的首次通信试验 , 也预示了人类未来在火星上的合作模式 。 在这之前只有欧美火星探测器之间进行过有限的类似通信 。 火星是未来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后的首选定居地 。 在火星上 , 为了生存 , 人类必须团结合作 , 别无选择 。 相信中欧双方是基于这样的远见和共识进行的合作 。
这项合作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 因为目前中欧关系正处于多年来最低潮 。 中欧航天合作也因美国压力受到了一些影响 。 去年9月 , 瑞典空间公司宣布终止和中国在航天测控领域的合作 , 其位于瑞典、智利和澳大利亚的测控站将不再为中国提供测控服务 。 今年8月 , 德国政府向Mynaric公司发布禁令 , 不允许其再向中国提供空间激光通信组件 。 中欧载人航天合作在进行航天员交换训练(2016年叶光富赴意大利参加洞穴生存训练 , 2017年马天和萨曼萨赴青岛参加海上救生训练)后也已经处于停滞状态 。
文章图片
叶光富在意大利(图源:ESA)
文章图片
马天和萨曼萨在青岛(图源:ESA)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对中美航天合作设置阻碍 。 中美在上世纪有过成功的商业发射合作 , 中国也购买过数颗先进的美国通信卫星 。 但此后美国掀起了一股以《考克斯报告》为代表的反华浪潮 , 合作被迫终止 。 自九十年代末起 , 美国也多次拒绝了中国参加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意向 。 此后制定的沃尔夫条款更是禁止NASA和中国有任何方式的接触 。 长期以来中美之间基本不存在航天合作 。 今天 , 双方已经进入大国竞争乃至对峙阶段 , 合作愈加困难 。
文章图片
六次发射美国铱星的中国长二丙/SD火箭(网络图片)
不过 , 即便中国和西方关系陷入低潮 ,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仍未受到实质性影响 。 中美航天合作本来就不存在 , 谈不上受影响 。 中欧航天合作虽然有一些波折 , 但大部分合作项目仍正常进行 。 我们同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则是在不断推进 。
首先 , 中欧航天合作近来虽颇为低调 , 但实质性进展不少 。 继多个嫦娥月球探测器之后 , 欧洲航天局再次为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提供了测控支持 。 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上搭载了欧洲有效载荷 。 2018年 , 中意电磁监测卫星发射升空 。 去年双方签约继续研制第二颗卫星 。 中法天文卫星SVOM已经进入最后研制阶段 , 将于后年发射 。 中国和欧洲航天局合作的SMILE(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 。 通过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遴选出来的中国空间站国际实验项目 , 如中欧合作的第二代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简称POLAR-2) , 也已经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