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AI时代:我们如何迎接人机协作

文 | 陈燕
临近就业季 , 高校毕业生就业 , 近日成为热门话题 。
11月19日 ,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 会议提到 ,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 , 同比增加167万人 。
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千万 , 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 。
数据一出 , 随即引发讨论 。 一边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 就业压力不容小觑的担忧 , 另一边是“你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的紧张 。 有观点认为 , 人工智能的强大可能引起大范围的技术性失业 。 关于人工智能与劳动者的关系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 本身就伴随着旧职业的不断消亡、新职业的不断产生 。 18世纪末 , 蒸汽机的出现让机器取代了部分手工劳动 , 机械化时代来临 。 19世纪末 , 电力的发现和使用让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电气化时代拉开序幕 。
根据历史经验 , 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科技进步所产生的生产方式进步 , 往往会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 , 消灭一个行业或一种生产模式 , 但依然要仰仗人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 人工智能亦是如此 。 人工智能承载的是人类的经验 , 它固然会取代一些机械式劳动场景 , 却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思考 , 更不能代替人完成开拓性工作 。
与此同时 , 科技进步会带来更具生产力的替代方式 , 社会需求会继续向边缘进化、向高精度服务发展 , 而这些行业领域仍然需要人去开疆拓土 。
【瞭望 | AI时代:我们如何迎接人机协作】那么 , 新就业机遇何在?
在传统行业领域 , 第一、第二产业越来越智能化 , 工业机器人和无人机得到大量使用 , 人工智能在降本增效的同时 , 相关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操作需要大批专业人员 , 继而催生出了无人机驾驶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新型职业 。 一些重复性、标准化、效益低的工作被取代 , 但需要大量的人设计、管理和操作机器 , 实现人与机器的高效协作 , 让工作更具创新性和高附加值 , 推动整个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转型 。
在新兴行业领域 , “绿色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占比开始加大 。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落实 , 我们将迎来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新 。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 , 由此催生出的“绿色职业”将不断扩容 。 “绿色职业” , 即部分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等显著绿色特征的职业 , 其中就包括碳排放管理员、代收垃圾网约工、环境监督员、垃圾分类考核员、垃圾分类分拣员等新工种 。
未来 , 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无法代替 , 需求更为广大迫切 。 育幼、养老需求会急剧上升 。 同时 , 人们对高品质教育、医疗、家庭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 而且 , 人的需求将被不断细分、垂直、增加 , 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互动式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受人们的青睐 。 诸如食品安全管理师、健康管理师、调饮师、营养指导员、整理收纳师、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宠物营养师等一批职业 , 这些职业就像不可或缺的黏合剂:服务、参与、联系、情感 , 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
不难发现 , 这些行业与职位之所以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 , 关键在于它们始终服务于人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技术进步的终极服务对象始终是人 。 技术可以取代部分固有工作 , 但人类的工作亦会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增加 。 因此我们真正的挑战不来自人工智能 , 而是如何不断与时俱进 , 强大自己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