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号探测器采集火星地震数据 。
【洞察地下200米 发现一个沉积层】综合科技日报、澎湃新闻报道 根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分析 , 美国NASA洞察号探测器正在采集火星地震数据 , 此次获得了火星埃律西昂平原地下约200米深处的次表层影像 , 可知熔岩流之间夹着一层浅浅的沉积层 。 研究结果增进了人们对火星地质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
携带的地震仪持续运行
利用地震数据探测内部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可被视为先前大获成功的凤凰号探测器的升级版 , 其着陆器于2018年11月26日降落在红色星球的埃律西昂平原地区 。 洞察号是首个专门利用地震技术测量火星次表层的探测器 , 可以深入研究火星“内部空间” 。 洞察号有一个地震仪——SEIS , 其持续运行 , 主要目标是探测地震 , 以量化火星地震活动并推断火星的所有尺度的内部结构 。 这也是对这颗红色星球自45亿年前形成以来的首次彻底探查 。
为什么要研究火星内部结构?因为与其他类地行星相比 , 火星不太大也不太小 , 对其内部研究可让我们深入了解类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
研究中 , 科学家利用SEIS地震数据分析埃律西昂平原 , 这是火星赤道以北的平坦平原 。 地震波穿过行星内部的不同物质时 , 其速度和形状各不相同 。 火星上的这些变化为地震学家提供了一种研究行星内部结构的方法 。 他们用这些数据分析深度达200米的浅次表层 , 发现该地区有一个浮土层 , 主要为沙质 , 约3米厚 , 下面有一层约15米厚的粗糙块状喷出物(陨石撞击后被喷出又落回表面的岩石块) 。 这些表层之下 , 他们发现了厚约150米的熔岩流 , 与预期的次表层结构基本一致 。
探测发现两个熔岩流
之间还有个沉积物层
作者还利用当前文献中的撞击坑计数进行测年 , 发现浅层的熔岩流大约有17亿年历史 , 形成于亚马逊纪 。 亚马逊纪是火星的一个地质时代 , 其特征是陨石和小行星撞击率低 , 以及寒冷、极度干旱 。 更深的熔岩流形成更早 , 可追溯到36亿年前的西方纪 , 其特征是广泛的火山活动 。
在熔岩流之间 , 从大约30米深开始 , 研究者还发现一个30-40米厚的地层 , 其地震速度较低 , 提示其中沉积物质的硬度不如更硬的玄武岩层 。 他们认为 , 这个地层可能由夹在西方纪和亚马逊纪玄武岩之间的沉积物组成 , 或是由亚马逊纪玄武岩本身的沉积物组成 。
据介绍 , 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火星埃律西昂平原的地质过程 , 这对于未来的着陆任务也很有价值 。 此外 , 浅层地下分层的细节研究有助于了解可能含有地下水或冰的区域 。
今年7月 , 研究者利用“洞察”号的数据研究确认 , 火星的地壳比预期的要薄 , 中心是熔融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