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电视剧里的中国社会:改变悄然发生着( 四 )

  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 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 , 人们把体制外想象为自由的、独立的、民间的空间 , 而很少关注这种体制外的空间恰好是体制所强力推动和塑造的 。 比如1993 年 , 中央电视台在节目形态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 , 推出了早间电视节目《东方时空》 , 创造了一种新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的形态 , 被作为那个时代文化改革的标志 。 《东方时空》最开始由四个子栏目《东方之子》《金曲榜》《生活空间》和《焦点时刻》组成 , 其中《东方之子》改变了以劳模、英模作为榜样的叙述逻辑 , 把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成功人士作为模范;《金曲榜》推广的是流行文化和音乐MTV , 一批内地音乐偶像、明星兴起;《生活空间》是用纪实的、拒绝干预的影像风格把普通人、老百姓作为电视荧屏展现的对象 , 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深入人心;《焦点时刻》则是用电视来进行新闻监督 , 反映社会问题的功能 。 后来 , 在《东方时空》的基础上形成了央视的新闻评论部 , 随后又衍生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面对面》等一系列电视节目 。 而《东方时空》在管理方式上使用合同制、雇佣了大量非事业编制的员工 , 发掘、发现了一批有才华、有理想的电视人 , 尤其是《东方时空》把主持人从播音员、报幕员推向前台 , 成为节目的主角 , 甚或扮演着媒体公知的角色 , 如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柴静等 。 可以说 , 《东方时空》既实现了电视话语的平民化 , 又形成了一种整合体制内、外优势资源的管理模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