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不待言 , 科学的成果犹如现代文明的瑰宝 , 彪炳史册 , 为世瞩目 。 那么 , 对那些科学的失败或失误 , 就该嗤之以鼻、嘲讽唾弃么?理性的答案是否定的 。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可能是无限的 , 一是宇宙规律 , 二是科学失误 。 ”其实 , 这两个“无限”有着密切的关联 , 宇宙规律要靠持之以恒的科学实践去探索 , 只有包括科学失误在内的科学实践才是发现和运用宇宙规律的不二法门 。
爱因斯坦本人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点 。 1929年 ,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万物之理版本 , 将所有物理学归结为一个定律 。 具有“上帝之鞭”雅号的29岁青年物理学家泡利挑战权威 , 他对爱因斯坦说:“你的这个理论是纯数学的 , 与物理现实无关 。 ”并预言:“在一年内你会放弃 。 ”果然 , 爱因斯坦不到一年就放弃了这个版本 。 并不甘心的他于1931年1月和10月又相继提出两个更新版本的万物之理 , 结果也都以失败告终 。 爱因斯坦在事实面前公开认错:“提出万物之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 ”但是 , 他仍赢得科学界的敬重 , 勇于在一位后辈面前坦然认错 , 彰显出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 。 更重要的是 , 这种怀疑和挑战 , 让科学探索的脚步不断地行进——就这样不停地探索下去 , 我们就会离“万物之理”的真相越来越近 。
也许是为了表彰科学实践精神 , 也为了纪念那些因科学失误而捐躯者 , 1994年 , 斯坦福大学设立了“达尔文奖” , 此后年年在世界范围内“评奖” 。 查看历年获奖者的事项有:发明用手枪玩轮盘赌博 , 却没有分清左轮手枪和半自动手枪的区别;用打火机照亮燃料槽来确定有无可燃挥发气体;为了拍高空急降而不穿降落伞跳出机外……达尔文奖的意义 , 与其说是充斥着黑色幽默 , 不如说是在向被“自然法则”淘汰者致敬——他们的实践富有创造力和执行力 , 只是用错了时间地点 。
在探索和认识宇宙规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进程中 , 科学失误是常见的现象 。 人们对科学失误自有一个甄别、智辩和纠错的过程 。 有些科学失误在当年可能被视为“真理”而名噪一时 , 一旦败露则声名狼藉 。 即便如此 , 人类也要予以正视 , 因为它为宇宙规律的发现付出了代价 。 前不久 , 享誉科学界的《自然》杂志从创刊150多年以来发表的10万多篇论文中 , 精选出300篇代表作 , 出版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 。 丛书编辑毫不避讳自己杂志的“污点” , 收入了不少“为科学失误张目”的论文 。 如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聚合水”事件 , 有科学家撰文声称发现了一种超黏滞状态的水 , 导致近十年时间内 , 世界各地不少科学家都“纠结”于这项研究 。 结果被证明是重大的科学失误 。 “经典”的科学失误不失为极好的反面教材 , 亦有其价值——只要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发现或推论出的 。
【“科学失误”也有价值】科学的进步 , 时刻伴随着失误 。 谈论失误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 只有在不断容错、辨错、纠错中 , 科学才能愈发昌明 , 愈加接近真理和真相 。 恰如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所说:“在科学探索时 , 对严重谬误论见的揭露 , 其价值不亚于创造性的发现 。 ”——因为“严重谬误”与“真理”之间 , 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 所以 , 之前的那些所谓“失误” , 也许是科学通向真理的桥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