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黑龙江飞机增雨队员李鹏:汗水洒遍大江南北的科研胖小伙

“咱们两个探头比较的话怎么比?入云时间怎么算?以哪个为准?需要考虑一下” , “先分析 , 晚些再说” , “好的 , 晚上吧 , 今天下午我飞行” 。
这是2021年3月1日上午李鹏利用增雨作业前的一点时间 , 通过微信与同事讨论飞机搭载气象探测设备数据分析方面的问题 , 并约定执行完任务 , 晚上继续讨论 。 这样的讨论是李鹏工作的日常 , 可这次约定却成了永远也完成不了的遗憾……
2021年3月1日下午15时许 , 李鹏等5人搭乘的B-10GD增雨飞机在执行人工增雨抗旱任务中坠毁 , 不幸遇难 , 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7岁 。
年轻的“老专家”
年轻的李鹏是个“老专家” 。 他1983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一个偏远小城呼玛县 , 2001年以全县高考理科第二名、总成绩62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 科班出身的他毕业后在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业务科研科”一直工作了14年 , 从事人影飞机(运12)作业指挥工作 。
从一名见习生成长为一名业务科研方面的高级工程师 , 从选择“大气科学”专业到“业务科研科”工作 , 注定要在气象科研领域有一番作为的他 , 工作中不断学习、善于钻研、勤于思考 。 他深知 , 作业指挥工作对增雨天气时机选择的重要性 , 于是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老专家学习 。 基本功扎实的他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 , 很快在年轻人当中脱颖而出 。
据不完全统计 , 李鹏在14年间共发布《地面作业指导预报》270余期 , 指挥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近30架次 , 先后参加了“东北冷涡背景下突发性强降水过程”飞机观测试验、“青藏高原云―降水飞机观测及西北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项目建设”等十余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 2次获得黑龙江省气象局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 多次作为专家进行培训授课 。 2018年参与人工影响天气三年行动计划终期评估 , 撰写稿件近万字 , 为黑龙江省人影工作在全国评比中获得较高排名做出了积极贡献 。
用实践缩短空地的“距离差”
2018年 , 国家高性能增雨飞机B-10GD进驻黑龙江省后 , 急需懂业务、能吃苦、敢担当的人加入进来 。 有着14年内场作业指挥经验的李鹏深知这是一次地面向空中的跨越 , 他愿意接受这一次离“云雨条件”更近的挑战 , 于是毫不犹豫地肩负起了飞机外场作业任务 。
【追忆黑龙江飞机增雨队员李鹏:汗水洒遍大江南北的科研胖小伙】全新的设备、精密的仪器、庞杂的数据 , 他一项一项的研究、分析、解读 。 每次飞机一启动 , 李鹏就坐到显示器前 , 熟练而有序地打开各个按钮 , 专注地盯着显示器 , 舷窗外的宏观云、仪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微观“云” , 在他心中似乎已经和催化设计方案、降水落区交织在一起 。 他和同事们并肩战斗 , 努力地寻找播种催化的条件 , 胖胖的他坐在狭窄的机舱里 , 还要承受着飞机颠簸、负压、缺氧等恶劣条件带来的身体不适 , 却要不停地用手指滑动着小小的鼠标 , 翻看不同尺度的粒子数浓度 , 时而看向窗外 , 观测作业云况 , 快速地判断着可作业区域 , 用简短清晰地语言与地面实时通信、与机长进行沟通 , 科学有效地完成催化播撒工作 。
实践成了李鹏科研探索的重要课堂 , 在外场作业科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 , 李鹏有269天驻守外场 , 累计飞行96架次、259小时47分 , 他笑称“外场就是他第二个家” 。
向险而行
李鹏民航的同学经常说他 , “你们搞人影的都是猛人 , 我们民航几十亿元的大飞机 , 全是尽量避开危险天气环境 , 你们开个‘气象小蜜蜂’还专门钻进去 , 不服不行!”简单的话语透出人影工作的危险性 。 但作为科班出身且经历过多次惊险时刻的的李鹏怎能不清楚雷暴、过冷水层、大气湍流这些背后蕴藏着怎样惊人的能量 , 怎能不了解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 怎能不了解死神就在左右 。 但他说 , 既然需要这个工作 , 对老百姓和人民有益就要把个人安危抛在脑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