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天津植被生态系统守住了一片绿】近日 ,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天津数据与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天津高分中心)通过对多源高分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显示:2011年以来本市植被覆盖率总体稳步提高 , “十三五”期间较“十二五”期间增加了0.58% 。 2020年全市植被总固碳量(二氧化碳当量)为500.14万吨 , 较2017年(未建立绿色生态屏障区)增加了19.89万吨 。 其中 , 蓟州区和绿屏区的植被总固碳量分别为86.17万吨和25.01万吨 , 较2017年分别增加了4.83万吨和2.55万吨 。 2020 年 , 全市单位面积固碳量为417.96 克/平方米 , 较2017年增加了16.63克/平方米;绿屏区单位面积固碳量为344.53克/平方米 , 较2017年增加35.19克/平方米 , 为全市平均增加量的2.1倍 , 单位面积固碳量增幅最大 。
全市植被覆盖率总体稳步提高
据多源高分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 , 本市年均植被覆盖率呈波动变化 , 但总体稳步提高 。 其中 ,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全市植被覆盖率均值为65.62% , 较“十二五”期间增加了0.58% 。 而2020年 , 天津市植被覆盖率提升速度明显加快 , 全市平均植被覆盖率达到66.22% , 比近五年期间的均值提升了0.6% , 为近十年来植被覆盖增长效果最为明显的一年 。 其中 , 覆盖率超过70%的区域面积占到了市域面积的一半以上 , 并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与西南部地区 。
绿屏区单位面积固碳量增幅最大
2020年全市植被总固碳量为500.14万吨 , 较2017年增了19.89万吨 。 其中 , 蓟州区总固碳量86.17万吨 , 较2017年增加了4.84万吨 , 占全市植被总固碳量的17.23%;绿屏区总固碳量25.01万吨 , 较2017年增加了2.55万吨 , 占全市植被总固碳量的5% 。
从单位面积固碳量来看 , 2020年全市平均值为417.96克/平方米 , 较2017年增加16.63克/平方米 。 单位面积固碳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蓟州区、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区、静海区和滨海新区西南部等林区和涉农区域 。 其中 , 2020年蓟州区单位面积固碳量的平均值为 541.87克/平方米 , 较2017年增加30.39克/平方米;绿屏区单位面积固碳量平均值为344.53克/平方米 , 较2017年增加35.19克/平方米 , 为全市平均增加量的2.1倍 , 绿屏区单位面积固碳量增幅最为突出 。
气象部门服务天津生态文明建设
未来绿屏区建设完成后 , 将与北大港水库、七里海湿地相连 , 形成贯穿南北的“生态带” , 除了发挥固碳的重要作用外 , 还将会对区域气候环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数值模拟显示:绿屏区建设完成后 , 将对本区域及周边地区产生降温增湿效应 , 特别是在夏季东南盛行风背景下 , 绿屏区为下风方向的中心城区提供“生态冷源”和“生态湿源” , 可使中心城区东南部降温0.2~0.4℃ , 增湿2%左右;与此同时 , 津滨双城“超大热岛”和“超大干岛”也将被绿屏区“拦腰隔断” , “生态屏障”作用凸显 。
为了巩固绿屏区带来的气候优势 , 市气象部门开展了绿屏区干旱、高温、低温、大风、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实时监测和精细化风险评估 , 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及影响预报预警信息 , 助力绿屏区科学规划及应对气象灾害;建设绿屏区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 , 开展持续稳定地生态气象监测 , 提升绿屏区对生态环境优化效果的气候评估能力 。 目前 , 在津南区政府投资支撑下 , 该区气象局已在绿屏八里台湾建成一套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 , 观测项目除了温压湿风等常规气象要素以外 , 还增加了面向生态质量评估和“双碳”评估的植被生态、区域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和水汽通量等要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