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卜显和院士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中 。吴军辉 摄
中新网天津12月2日电 (张道正 付坤)“科研工作是艰苦的 , 需要有执着进取的精神 , 不能指望一步登天 。 ”2021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卜显和日前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基础研究 , 他却乐在其中 , “当有了原创性成果 , 能与全世界同行共享的时候 ,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 , 内心是很高兴的 。 ”
卜显和从事的是配合物化学研究 , 近20年来专注于配位聚合物研究 。 配位聚合物是由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而成的一类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 它结合了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特点 , 具有良好的可设计性及可裁剪性 。 在发光、非线性光学、导电、磁性、催化、存储、吸附/分离、储能、传感、生物医学影像及药物传输等诸多领域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 相关研究现在已成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新兴研究方向与热点领域 。
“20多年前 , 我们进入这一领域时 , 这方面研究还不是热点 , 研究的人还不是很多 , 但存在许多急需探索的问题 , 比如合成方法学的问题、结构分析问题、结构性能关系及调控问题以及后来的功能化问题等等 , 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 。 ”卜显和说 。
不求名利 , 敢于“在冷水里游泳” , 20多年来 , 卜显和带领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 他们从配体设计入手 , 以光、电、磁等性能导向 , 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性质的新体系 。 建立了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 , 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 。
【卜显和院士:科学无冷热,需执着进取】“卜老师除了开会和出差 , 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实验室 。 他特别能沉得下心 , 耐得住寂寞 , 脑子里时时刻刻保持科研‘在线’ 。 ”谈起卜显和的科研秘诀 , 他的团队成员也曾是他学生的常泽教授如是说 。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 , 做基础研究枯燥、乏味 ,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 短期内也看不到回报 , 但卜显和却乐在其中 。
在2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 , 卜显和曾担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973计划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 。
2014年 , 他领衔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此外 , 还荣获天津市首个自然科学特等奖及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 。
面对这些成绩 , 卜显和始终保持着淡定和平静 , 用他的话说 , “是那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 , 我们不过是比较幸运而已 。 ”
谈及自己的学术成绩 , 卜显和总说 , 要感谢培养他的每一位老师 , 特别是他的恩师——陈荣悌院士 , “他不仅是我科研路上的恩师 , 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人生坐标 。 ”
陈先生早年留学美国 , 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 , 是中国配位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和推进者之一 , 是享誉海内外的化学大家 。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 必须脚踏实地 。 ”“失败了 , 分析问题 , 找出症结 , 总结经验 , 重振旗鼓 。 ”卜显和经常用陈先生的这些话鞭策自己、教导学生 。 他常和学生讨论一些科研难题 , 鼓励他们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不断思考 , 大胆创新 。
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 卜显和积极同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 最近 , 他还打算组织开设名师引领通识课 , 邀请材料领域名师大家来校讲学 , 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 , 加速成长 。 多年来 , 他指导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及访问学者百余人 , 其中国家杰青及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四青”人才6人次 , 教授20多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